楊海燕 王佩
財務會計是企業管理體系當中關鍵的一環,其與管理會計同屬于企業的管理體系之下,相互之間的關系緊密,影響重大,兩者的互補對企業經濟發展來說有很大的正面作用。特別是隨著競爭日趨激烈,企業為確保工作效率就必須要進一步融合兩者,以得到更理想的財會工作成果。文中將針對融合的條件與策略進行討論,作為教學改革的意見。
在企業財務體系當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是兩個相關的概念,在企業的財務管理環節,兩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對于企業的利益與后續發展影響重大。因此為保證企業的利益不受損失,同時為企業的后續發展奠定基礎,對于兩者的融合應展開更深入的分析,以確保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兩者的應用優勢都能夠得到體現。
一、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融合的條件分析
(一) 服務對象與目的一致
企業財會服務的對象,是與企業有所關聯的利益相關方,企業所有的財務動向,并不是單向的,必然有交易方、合作方,在相互合作的模式下,各方都只有通過財務會計信息和管理會計信息,才能對經營活動與經營效益的相關信息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企業自身更是如此,要整合與各個相關方的財務往來記錄,作為基本依據,進而分析企業后續的經營發展走向,對企業未來的發展前景進行預測。簡而言之,無論是從企業的利益還是名譽上去思考,會計工作當中的“利益相關者”,其最終目標實際是一致的。
(二)基本評價原則一致
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看似只有管理會計具備審核評價職能,實則不然,兩者都需要以會計信息為基礎,遵循會計工作相關的精準、及時、真實、全面等基本原則去對會計信息進行評價。即是說兩者的評價原則并無差異,兩者的融合有利于更快更好的完成對財會相關信息的相互稽核。避免出現失誤及徇私舞弊等問題,這是進一步提升財務信息整體可靠性的關鍵途徑。
(三) 核算內容存在交叉
財務核算體系十分復雜,成本、收入、利潤等都包含在核算工作內容當中,雖然其與管理會計核算的工作內容是基本相同的,但管理會計的重點在于對核算所得數據及其他信息的進一步分析,經過前期分析所得的管理會計信息,能夠為財務會計核算結果的可靠性及合理性提升奠定基礎,確保兩者的作用體現。
二、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策略分析
(一)完善財務管理機制
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之間,存在著延續關系,特別是隨著企業會計工作的管理職能需求愈發明確,企業在設定崗位與區分部門權責時,就必須要確保更加清晰明了,相關規章應當更具指向性,明確財務相關部門在財務控制、財政調節、風險分析、財務考核評價等多個方面的職責落實到各個崗位,乃至個人,體現出管理體系的優勢。
(二)輔助核算的細化
實際財務管理過程當中,在不脫離會計相關規章要求的基礎上,對于會計信息要進一步進行細化,并且對數據核算方式進行改革,提煉出具備實際意義與在工作當中具有參考價值的財會信息。鑒于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兩者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異,所以要以統一的會計準則與會計核算的相關規章為基礎,針對性建立起輔助核算輔助項目,并且要借助輔助核算項目的融合去對關鍵的會計信息進行整合。在這一過程當中,最應當注意的是對于輔助核算項目的價值體現,輔助核算結果作為關鍵的信息,應當具備參考價值,體現出最基本的管理需求。不僅如此,還要盡可能避免項目規劃的過度細化,這樣才能確保后續工作更有序,同時能夠緩解相關人員的工作壓力,對于會計輔助核算體系必須要不斷的進行優化,會計相關人員在實際的財務核算工作過程中,應當秉持認真嚴謹的態度,更加嚴謹的選擇相對應的核算款項,避免出現重算漏算等問題,提升核算的效率。數據分析過程中不但要合理利用傳統的三大財務報表去體現出企業財務情況,此外還可以借助多種不同的輔助核算條件篩選方式去獲取包含管理會計基礎信息的報表,從成本、收入、支出、利潤等多個層面去對報表內容展開分析,促進企業管理水平的提升,為決策提供依據。
(三)利用ERP系統實現融合目標
技術的革新是確保會計管理優勢得以體現的必要環節,也是融合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兩者的重要途徑。為了確保達成融合目標,首先要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模型,這是后續開展工作的重要資源。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無論是管理會計的工作內容,亦或是財務會計的工作內容,都能夠借助先進的技術平臺去解決。ERP系統便是其中之一,借助ERP系統,可以將企業的業務與財務兩個模塊關聯起來,成為一個大的分支,進而將生產管理、銷售管理、物流管理與財務核算等不同的環節集中在一個系統當中。運用數據接口,可以將各個會計模塊的數據無縫銜接起來,不但能夠進一步減少重復的統計,確保數據的精準性,同時也能夠有效彌補會計核算過程中只能體現出單一貨幣金的功能缺陷,簡而言之這是決定著兩者能否得到充分融合的關鍵點。
三、結語
會計工作在任何企業當中都是必要的環節,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是會計工作的兩個不同分支,但是兩者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有著互補的意義。所以為確保兩者的融合,為體現出兩者的優勢,文中對于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策略展開了分析,以促進工作目標的達成。(作者單位為銅仁職業技術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