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旋
自媒體作為平等傳播權的產物,打破了傳統的網絡媒體與新聞網站的運行模式,而作為自媒體的信息傳播者,也是由越來越多的社會個體所擔任。這些人,從原來的信息“接受者”轉變為“傳播者”,從“旁觀者”變成了“當事人”。只要個體愿意就可以加入到自媒體的信息傳播體系中去。自媒體開放平臺也成為了信息傳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媒體作為短時間內飛速發展起來的媒介,在其媒體內容的他律性方面存在著嚴重的欠缺,很多以營利為目的的自媒體,在信息內容的真實性和權威性方面存在很大不足。而大學生群體,作為新鮮事物的引領者和操試者,自媒體已經成為他們獲取信息的一條重要途徑。本文就自媒體對職業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的雙重影響,提出了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健康有序的網絡環境的建議。倡導將自媒體作為加強職業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和其他建議的良好途徑。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自媒體作為一種時尚文化,是人類以互聯網為載體獨特的表達文化思想的最新科學技術成就,依靠現代發達的信息傳輸系統,使用某些工具和符號來傳達思想,文化和習俗,表達自己的觀點、發泄自己的情緒,建立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和文化表達形式,作為當前一代的一個獨特而美麗的人文景觀。媒體的快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行為模式、價值取向、政治態度、心理發展、道德等方面。尤其對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具有一定程度的振動,影響著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這也為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一、自媒體對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
(一)自媒體環境下職業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自媒體是一種亞文化,它是以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為基礎的一種新文化。至于自媒體,其信息量大,內容豐富。有新想法,而且變化很快。事實上,它也是一個很好的正面信息傳播途徑,可以借助自媒體的信息傳播,給職業院校學生提供一個新的認識,給學生營造一個認知世界、認知自我的新環境,影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但同時也要考慮,自媒體傳播中的不良信息也會給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調查數據,截至2008年6月底,中國網民人數達到2.53億,其中18 - 24歲占42.8%,這正是職業院校學生的年齡段。可見,自媒體越來越受到職業院校學生的青睞,同時也給職業院校學生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對于這種情況,網絡條件下的職業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過計算機網絡教育平臺,按照科學合理的方式計劃和組織,以幫助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識的理論,掌握實現心理健康的方式和方法,學會調整和糾正不健康的心理,以促進職業院校學生對知識、愛、生命的理解和其他方面的發展,使學生達到一個更好的心理狀態。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開展能更好地適應社會,促進社會發展。
(二)媒體對職業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影響
媒介的普適性和及時性,有利于職業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及時性。高考恢復以來,我國高等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多。因此,從20世紀初開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得到了重視。1990年11月,中國衛生協會心理健康咨詢委員會在北京成立,加強國家宏觀指導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在2001年和2004年,分別頒布《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和《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同時,一些高校也設立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
職業院校的學生,作為高等院校學生群體的組成部分,有著其特殊性。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內容和形式上也有著與普通高校學生的不同之處。自媒體作為新鮮事物,學生樂于接受,若是有效地利用好自媒體的傳播,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的方式和方法,為學生心理保健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自媒體的開放性和平等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接受性
在教育中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就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不平等性”。被教育者在一定心理認知上會認為,教育者比自己優秀,教育者對他的所有話語都是一種“說教”。據悉,很多學生不想去學校的心理輔導室進行心理咨詢,原因是他們覺得和老師交流的過程中,感覺沒有自尊,沒有主體性,好像在接受老師的說教,老師不注重學生的心理特征。所以,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這樣不僅解決不了學生的心理問題,而且容易引起學生的反叛,這樣的教育一定是失敗的。然而,自媒體可以縮短距離,從被動教育到自我意識教育。首先,現代職業院校的學生追求內在的平等,倡導媒體從民主、自由、平等的價值觀中折射出來,希望消除互聯網不平等的現實。所以他們就等于以互聯網用戶的身份與教育者交流,可以相對自由地談論生活,談論理想,從而形成積極的互動。其次,網絡的虛擬功能可以消除職業院校學生的意識形態問題。第三,由于媒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可以抓住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特點,使職業院校的學生很容易接受。此時,教育者們不再需要面對學生去說教,去說服,而是引導學生的心理發展。這種教育方式更人性化、更有親和力,也能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
2007年6月3日召開的全國媒體建設與管理會議,使我們認識到,技術的飛速發展要求我們必須站在世界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的最前沿,從媒體上重新審視思維和管理。因此,從媒體的發展和中國的特色出發,加強和改進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中國職業院校的學生有關,也與中國未來的戰略選擇和命運有關。
(一)完善相關網絡法規,營造健康有序的網絡環境
由于媒體是開放的,但是媒體不能違反相關的法律法規,不能影響社會的發展和協調,政府應該引入相關法律來規范媒體的運行環境。雖然中國已經制定了“計算機信息安全保護條例”和一系列法律法規,有效地維護了網絡環境中信息的傳播。但是由于法律的不完善,而且操作復雜,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一個機會,從而產生了網絡犯罪。凈化媒體環境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開展:首先,規范立法、加大執法力度,使媒體管理條例成為法律,同時執法必須嚴格。第二,通過完善相關信息技術手段,加強對互聯網消極思想的監控,及時采取預防措施,提高或消除不良信息。同時加強與國際組織的交流與合作,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控制不良信息傳播,凈化媒體環境。第三,社會有關部門要言行一致,協調一致,防止非法網站和網吧的出現,加大非法網站和非法網吧的處罰。第四,創建文明網站,特別是加強校園網絡建設,打造健康有序的校園網絡環境。
(二)通過媒體,加強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宣傳
很多職業院校的學生是互聯網的主要使用用戶,隨著媒體的發展,學生更愿意通過媒體獲得更多的信息,這為促進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途徑。如何發揮媒體的宣傳效果,加強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索的問題。首先,政府、各級教育部門和高等院校應重視媒體的傳播效果,通過媒體的平臺開展全國高等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傳播信息源和舉行心理健康教育月等活動。第二,高校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可以逐步拓展校園網絡的使用,學生可以通過校園網自愿進行心理檢測,咨詢心理健康問題,從而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時調整心理問題。第三,媒體運行方可以加大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向學生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識,使他們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通過網絡接觸就可以達到學習的目的。第四,網絡教學材料要科學規范,網絡教學要明確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培養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
總之,要充分利用好這一重要的媒體渠道,將其列入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計劃,這將有利于培養職業院校學生的自我教育,使他們養成良好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作者單位為北京農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