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翼帆
隨著信息化、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和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的國際法研究工作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而且在法治中國建設背景下,應加強中國國際法的研究,通過立足實踐問題的解決、堅持中國立場和加強實證分析等推動中國國際法研究工作的發展。
在依法治國的時代,應積極提升中國法治話語權,而其明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的堅持和努力。在法治中國建設的背景下,中國國際法的研究工作也需要做進一步的改進,推動國際法理論和制度的創新。
一、法治中國建設背景下對中國國際法的新需求
(一)法治中國建設目標的變化
當前,法治中國建設目標已從法制現代化向法治現代化邁進,從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向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邁進,由此推動了國家治理的現代化。法治不僅是國際強權的約束,同時也是人類信仰的構建,是維護國際秩序的重要方式。而其所依賴的法治包括國內法治和國際法治,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人類政治逐漸實現了全球治理,而在這一過程中,國際法治和國內法治也呈現了動態變化。
(二)現代國家治理主體的變化
當代,現代國家治理主體逐漸多元化,治理客體也逐漸立體化,不僅有國家治民之意,還有民治國家之意,治理區域不僅包括社會環境,自然環境。這些都離不開國際法的治理。因此,法治中國建設應借助國際法治推動中國法治的進步,以法治建設提升國際話語權。一方面,國際法律規則中國法治規則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法律規則的使用需要先內化吸收,避免國際法和國內法規則的違背。另外,國內法也能夠從國際法律規則中找到可以借鑒的條款,促進自身法律思想和法律技術的提升。另一方面,國際法律規則是中國參與國際私法活動的基礎。長期以來,我國堅持友好協商國際爭端,對國際法院所列出的條款一般都持有保留建議。國際法為各國的交往提供了準則,各國應以國際法為準則約束自己、評判自己行為對策。因此,中國學者應加快對國際法規則的研究,推動中國深度參與到國際司法機制中。第三,國際法規則是我國處理涉外經濟、社會事務的依據。對于涉外經濟、社會事務的處理,我國國內法規和國際法律規則都有有關的規定,因為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國際法的內容越來越豐富,與國內生活的聯系也更加緊密。
二、法治中國建設背景下的中國國際法的創新之路
(一)立足實踐的導向
立足實踐的導向要針對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或者重大國際法問題,以多種學科角度、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掌握問題的本質、特點和發展等,推動中國國際法的研究,使中國國際法的影響力更大。我們應從國內實際入手,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從多學科提煉理論。國際法研究應與民法、經濟法、政治學、社會學等聯合,推動國際法理論的創新。另外,中國應根據中國戰略發展需要及時提出中國發展的議題,主動引領國際議題的方向,要積極爭取參與到具有較大國際影響力的規則的制定中,積極推動國際條約的修改。
在問題研究方面,要以社會主義法治中國建設為基礎,全面分析中國涉外法律,全面了解中國面臨的重大國際問題,如網絡安全問題、金融安全問題等。要加強以中國為主導的區域性國際組織的研究,聯合區域國家深入研究共同問題,積極探索區域制度不統一的地區,增強中國的區域法治話語權。面對國際共同的法治問題,要掌握主動權,積極參與到國際法秩序的制定中,加強正義表達,提升中國國際法的影響力,提升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知情權、表達權和定義權。
(二)堅持中國立場
中國國際法理論的發展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國際法所做的貢獻,反映了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對建設和諧世界所做的貢獻。因此,中國學者應堅持中國立場,毫不動搖地維護國家的根本利益,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之路。應積極學習國際法治的經驗,并應用到中國法治實踐中,推進國際法的發展。我國學者還應從中國的法治傳統中的儒家禮法、宗法中吸收經驗,形成社會的人治、禮法控制的社會,逐步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法治實體。但是我國又不能過分固守發展中國家的立場,從負責人的大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角色出發,在國際關系上樹立不同的角色,以維護中國的核心的利益,推動國家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加強實證研究
中國學者要加強實證研究,通過大量的數據統計和分析得出一般結論,為理論的形成提供堅持的數據基礎。學者們應要做好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結合,以基本的觀察、調查、實驗規范為規則,提高理論的國際認可度。
三、結語
在我國依法治國的進程中,中國要努力提高法治話語權,推動中國國際法的理論和制度創新。要從中國的內外部實踐環境入手,堅持中國立場,加強實證研究,滿足法治中國建設對國際法治的需求,推動國際法理論和制度的創新發展,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推動和諧世界的建設和發展。(作者單位為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