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毓
【摘 要】
目的:探究針吸細胞病理學診斷早期乳腺癌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選擇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到本院就診的117例疑似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對乳腺疑似病灶進行針吸細胞病理學診斷,并以術后病理活檢結果為標準,觀察針吸細胞病理學診斷的效果。結果:術后病理證實117例患者中,64例為乳腺癌,53例為乳腺良性腫瘤;而針吸細胞學檢查發現有59例乳腺良性腫瘤,58例乳腺癌。針吸細胞病理學診斷乳腺癌的敏感性為98.28%、特異度為88.14%,對乳腺腫塊性質確定的準確率為93.16%,誤診率為6.84%。結論:針吸細胞病理學診斷乳腺癌效果較高,且具有操作簡單、無創、經濟適用等優點,可作為臨床早期診斷乳腺癌的主要手段。
【關鍵詞】 乳腺癌;針吸細胞病理學;診斷價值
近幾年,由于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環境變化、女性工作壓力增大等原因,乳腺腫瘤發病率逐年增長。相關研究表明[1],乳腺癌在國內的發病率為11.61/10萬人,嚴重威脅了女性的身心健康。因此,早發現、早明確病理性質、早治療對于乳腺腫瘤患者的預后轉歸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選擇本院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17例疑似乳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以探析針吸細胞學檢查在乳腺癌術前診斷中的價值,具體過程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到本院就診的117例疑似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為女性,年齡26~68歲,均齡(54.07±5.36)歲,其中,40例因體檢時超聲檢查發現乳腺腫塊而就診,77例因觸及乳房腫塊或感乳房脹痛而就診。上述患者均為單側乳房病變(61例為左側、56例為右側),入院后經X線鉬靶、彩超檢查發現其腫瘤大小在0.5cm×0.5cm×1.0cm~2.0cm×2.6cm×3.0cm,患者自愿在術前接受細針吸取細胞學檢查。
1.2 方法
117例患者均進行細針吸取細胞學檢查,具體操作:1)先應用彩超對患側乳房進行掃查,以明確腫塊的位置并作標記;2)再應用一次性針頭(7號)和注射器(10mL)在預標記處穿刺取材,即指導取平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后,醫師左手拇指、食指固定腫塊,右手手持注射器以45°的角度穿刺進入腫塊內,稍微進退針管,負壓抽吸,直至見針筒內出現血性、乳白色成分后拔針;3)把針筒內的吸出物均勻推于玻片上制片,待其晾干后,用乙醇(95%)固定,常規行HE染色,并在顯微鏡下觀察載玻片以分析細胞的形態、鑒別腫塊的性質。
1.3 針吸細胞學檢查的診斷標準[2-3]
1)乳腺癌:在顯微鏡下可見細胞分布較為彌漫,排列紊亂,且細胞體積大,大小懸殊,形態異常。核增大且畸形明顯,核內染色質分布不均,核仁明顯,可見較多異常核分裂,也可見核漿比例失調。2)乳腺良性病變:顯微鏡下可見導管上皮細胞成團分布,且呈蜂窩狀排列。細胞核稍大,呈梭形或橢圓形,核內染色質分布細致均勻,無核仁或核仁較小。
2 結果
術后病理組織活檢證實117例患者中,64例為乳腺癌(34例導管原位癌,18例浸潤性導管癌,6例髓樣癌,6例黏液癌),53例為乳腺良性腫瘤(18例纖維腺瘤、26例乳腺增生、9例乳腺導管乳頭狀瘤)。
而針吸細胞學檢查發現有59例乳腺良性腫瘤,其中52例經病理診斷確診;細胞學檢查發現58例乳腺癌,其中57例經病理確診。針吸細胞病理學診斷乳腺癌的敏感性為98.28%(57/58)、特異度為88.14%(52/59),診斷符合率為93.16%(109/117)。另針吸細胞學檢查診斷的誤診率為6.84%(8/117),其中假陽性為12.07%(7/58)、假陰性為1.89%(1/53)。
3 討論
乳腺癌為臨床發病率最高的一種女性惡性腫瘤,其發病年齡主要集中在40~55歲,且發病年齡趨于年輕化,患者一旦得知此病,一方面要承擔沉重的醫藥費用,另一方面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給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4]。有研究報道[5],盡早明確乳腺腫瘤性質可指導臨床制定治療方案。目前,臨床主要采用X線鉬靶、彩超、CT、MRI檢查等方式進行診斷,雖然上述方法操作更簡單、可重復性更高,但其鑒別診斷腫瘤良惡性的準確率不高,仍具有假陽性、假陰性的可能,且不能夠確定腫瘤的病理類型,無法準確為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有效的依據。
目前在臨床上,病理學檢查結果是乳腺癌診斷的金標準,而確定乳腺腫瘤病理性質的方法有術前細針針吸細胞學檢查、術中快速冰凍切片、術后組織病理活檢。其中,針吸細胞學檢查主要是在術前對疑似病變的組織進行細針穿刺吸出少量的細胞,并將其制片置于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的形態、間質變化狀況以判斷病灶的病理性質[6]。相關文獻指出[7],針吸細胞學檢查具有操作簡易、安全、取樣制片簡單,診斷所需時間短等優點,能夠清晰顯示病變組織的結構以及細胞形態大小、異性排列的特點,利于臨床鑒別診斷,且其診斷乳腺癌的敏感性可達到80%~90%。本研究結果也顯示,針吸細胞病理學診斷乳腺癌的敏感性為98.28%、特異度為88.14%,對乳腺腫塊性質確定的準確率為93.16%,與上述研究報道基本一致,進一步證實了針吸細胞學檢查在早期乳腺癌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然而,本研究結果還發現,針吸細胞病理學診斷的假陽性為12.07%、假陰性為1.89%,表明針吸細胞學檢查診斷乳腺癌仍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代替病理活檢,也不能完全依靠針吸細胞學檢查結果來制定治療方案,這主要是因為該檢查方法所提供的細胞標本量較少,無組織結構,故在往后的針吸細胞學檢查中,臨床還需不斷提高針吸的技術以及相關疾病的診斷水平,盡量降低假陽性病例,避免誤診、漏診。
綜上,針吸細胞病理學診斷乳腺癌效果較高,且具有操作簡單、無創、經濟適用等優點,可作為臨床早期診斷乳腺癌的主要手段。
參考文獻
[1] 孫圣榮.乳腺癌早期診斷進展[J].臨床外科雜志,2013,21(07):500-502.
[2] 鄭偉.淺析臨床中乳腺癌病理診斷的價值[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08(05):134-135.
[3] 王欣霖,冒永鑫.超聲引導下行針吸細胞學檢查對乳腺癌病理切片質量和診斷效果的影響[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7,01(01):111-113.
[4] 陳昱江.乳腺癌針吸細胞學診斷與病理組織學診斷對比研究[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6(18):55-57.
[5] 苑著,余小蒙,屈翔,等.針吸細胞塊技術在術前乳腺癌分子分型診斷中的應用及發展[J].國際外科學雜志,2016,43(06):429-432.
[6] 柳海軍,楊浩鑫.乳腺細針針吸細胞學檢查在基層醫院應用的可行性分析[J].北京醫學,2016,38(05):452-454.
[7] 孫巖,武艷,王志生,等.乳腺癌細針穿刺的細胞學與組織病理學診斷對比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24):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