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燕 任華風 劉書堅


【摘 要】
目的:觀察、評估針灸治療膝骨關節炎的療效。方法:選擇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102例膝骨關節炎患者,隨機抽選其中的51例設為對照組,給予口服藥治療,余下51例設為針灸組,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之上配合針灸治療,評估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膝關節功能。結果:1)療效分析:針灸組,25例治愈,18例顯效,4例有效,4例無效,總有效率為92.1%(47/51);對照組,17例治愈,13例顯效,10例有效,11例無效,總有效率為78.4%(40/51),與對照組相比,針灸組療效更顯著(P<0.05)。2)膝關節功能比較,治療前,組間評分并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針灸組評分明顯比對照組高(P<0.05)。結論:針灸治療膝骨關節炎,療效顯著,有助于改善膝關節功能。
【關鍵詞】 針灸;膝骨關節炎;療效評估
膝骨關節炎(gonarthritis),屬于慢性骨關節疾病,呈退行性病理改變,伴有劇烈疼痛感,可引起關節功能障礙,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危害患者身心健康[1]。以往,口服藥是治療膝骨關節炎的常用方式,雖然可控制病情,緩解病癥,但總體療效欠佳。在此,本文作者以102例患者為對象,分為兩組,給予不同方式治療,旨在探討針灸治療膝骨關節炎的療效,現將相關情況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102例膝骨關節炎患者,隨機抽選其中的51例設為對照組,余下51例設為針灸組。納入標準:1)符合美國風濕病協會1986年制定的膝骨關節炎診斷標準[2];2)年齡40~70歲,性別不限;3)晨僵持續>30min;4)膝關節附近,伴有腫脹癥狀;5)對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參與研究;6)本次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1)不愿參與研究的患者;2)年齡>70歲,或者年齡<40歲的患者;3)伴有全身系統疾病的患者;4)急性關節損傷、類風濕性關節炎、膝關節骨關節結核等疾病患者排除。其中,對照組,29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45~69歲,平均(55.2±4.08)歲,病程2~11年,平均(6.10±1.32)年。針灸組,男性31例,女性20例,最小41歲,最大70歲,平均(54.10±4.39)歲,病程1~9年,平均(5.90±1.28)年。臨床資料分析比較,針灸組與對照組在性別、年齡及病程等方面差異并不顯著(P>0.05),無統計學意義,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1)對照組:口服藥治療,口服雙氯芬酸片[國藥集團致君(深圳)坪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70209],50mg/次,3次/d,飯后服用。若需要,根據患者情況,給予抗感染藥,持續治療1個月。2)針灸組: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配合針灸治療,常規消毒后,選用3.5~5.0寸毫針,采用捻轉法、平補平瀉法,針刺陽陵泉、膝陽關、血海、曲泉等穴位,根據患者耐受程度,決定針刺強度,雙下肢出現酸、脹、麻感后,捻轉停止。單膝發病者,較輕手法,針刺健側。隨后,選用0.5~1.0寸毫針,深度控制在0.3~0.8寸,針刺鶴頂雙、外膝眼雙和內膝眼雙等穴位。膝寒癥狀患者,另加艾灸或溫針灸治療,1次/d,10次為1個療程,持續針灸3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定
1.3.1 觀察指標 評價患者臨床療效,同時,采用Lyshoim量表[3],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的膝關節功能,主要內容包含疼痛、支撐、上下樓梯、腫脹等,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膝關節功能越好。
1.3.2 療效評定 1)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經實驗室檢查,膝骨關節各項指標恢復正常,關節功能與活動范圍達到正常標準;2)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實驗室檢查,膝骨關節各項指標基本正常,關節功能明顯改善,活動范圍趨于正常;3)有效:臨床癥狀有所緩解,實驗室檢查,膝骨關節各項指標有所好轉,關節功能與活動范圍呈改善趨勢;4)無效:臨床癥狀無顯著性變化,膝關節功能無改善,活動明顯受限,甚至有加重的傾向[4]。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用到的數據,在EXCEL表格中錄入,應用SPSS 20.0軟件,率(%)用作表示計數資料,予以卡方(χ2)檢查,而(±s)用作表示計量資料,用t進行檢驗,若P<0.05表示統計學有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關于療效,結果顯示,針灸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關于治療前后的膝關節功能評分,如表2所示。
3 討論
以往,臨床上多用口服藥治療膝骨關節炎,雖然可控制病癥,但總體療效并不理想。基于此,臨床醫師開始探討中醫療法。中醫認為,膝骨關節炎屬于“痹證”、“骨痹”等范疇,“痹在于骨則重,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則屈不伸”是《素問·痹論》[5]對膝骨關節炎的闡述。關于膝骨關節炎的病機,通常認為是因年齡不斷增長,引起陰虛寒凝,氣血不足,加之肝腎虧虛,導致脈瘀阻不通。中醫建議,治療時,應堅持散寒止痛、疏通經絡的原則。本研究中,對照組接受口服藥治療,針灸組配合針灸治療,結果顯示,針灸組總有效率為92.1%,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4%(P<0.05)。
針灸,包括針法與灸法,其中,針法指基于中醫理論指導下,選擇合適的針具,參照一定角度,將針具刺入至體內,通過捻轉、提插等手法,刺激人體特定部位,從而治療疾病。灸法,則指使用預制的灸草或灸炷,于體表一定穴位上,進行燒灼、熏熨,借助熱的刺激,預防、治療疾病。膝骨關節炎,針刺血海、鶴頂、膝陽關、陽陵泉等穴位,補益氣血,疏通經絡,感寒重者,配合艾灸,散寒止痛。膝骨關節炎,通過針灸治療,可優化組織營養供給,有效抑制軟骨纖維化及退化,加快吸收、消散炎癥,改善血液循環,擴張局部組織血管,緩解臨床癥狀,恢復膝關節功能。本研究顯示,治療后,針灸組膝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針灸治療膝骨關節炎,不僅療效顯著,而且可有助于恢復膝關節功能,應用價值高。
參考文獻
[1] 何洪波,張杰.針灸治療膝骨關節炎療效評價方法概況[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19(07):147-150.
[2] 陳佳紅.針灸結合康復指導治療膝骨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2013,28(01):54-55.
[3] 區俊.針灸推拿聯合藥物治療社區膝骨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3):619-620.
[4] 肖婷,王文炎.針灸配合電針治療膝骨關節炎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06):78.
[5] 陳劍,曾紹林,劉步云,等.針灸配合中藥熏洗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療效[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28):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