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灼榮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在接觸到新的知識時,總是試圖用舊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去理解它,有時甚至會修正新知識的含義,以適用舊有的知識結構與思維方式,派生出形形色色的偏離了科學概念的想法,教育理論上稱之為相異構想。
教學中清除一種“相異構想”要比傳授一種知識(從無知到有知)困難得多。 為了實現相異構想向科學概念的轉變,我在教學過程中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前測,把握起點,是實現相異構想修正的前提
研究學生原有的觀念和思維方式,弄清其對學習和理解新知識會造成什么樣的障礙與影響,是修正相異構想的前提。
在以往的教學中,許多教師總是忽視學生頭腦中的“相異構想”,他們習慣于傳授知識,即使知道學生頭腦中存在著各種非科學的認識,總是想當然地以為只要把正確的概念傳授給學生,學生錯誤的東西就自然會無立足之地。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師對“相異構想”的“頑固性”認識不足。因此,教師要有意識測試相異構想的情況是非常必要的。
二、沖突,搭建支架,是實現相異構想修正的動力
從心理學角度看,凡經過否定質疑的知識,在學生中才有較高的確信度。轉變相異構想的有效教學策略之一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能引起學生產生認知沖突的教學情境,以其無力解決的“沖突”動搖其頑固的相異構想,感到必須修正原來的錯誤觀念或模糊認識,指導學生進行認知順應,形成與科學觀念一致的新概念。如我在《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遇到的問題:
﹝教學片斷1﹞
正當我準備收獲豐收的果實——得出“淀粉越多,遇碘酒變色越深;淀粉越少,遇碘酒變色越淺”的結論時,有三個小組卻因為失敗,得出了“淀粉越多,加碘酒變色越淺”的結論。這讓我有點措手不及,“眼看著下課鈴聲快要響起,我又不能拖堂。于是,我舉起他們小組的兩個實驗器材說:“顏色淡的更偏向于白色,你認為是什么原因呢?有解決的辦法嗎?”
生1說;把它加熱煮溶了就可以了。
生2說:淀粉太多,可以加水稀釋,再進行實驗
生3:……
于是我布置大家根據他們的做法,讓每個小組在課后再重新進行實驗。
還沒有等到我上下次的課,同學們不約而同地向我報告:“老師,我們發現了淀粉越多,遇碘酒變色越深;淀粉越少,遇碘酒變色越淺”。問題才真正得到解決。
三、探究,經歷過程,是實現相異構想修正的關鍵
教學實踐證明,增加讓學生自己動手探究的機會,通過實驗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是糾正相異構想的關鍵之一。如我在教學《電磁鐵的磁力》中,學生對于“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作了大膽的假設,但怎樣把這個實驗做好呢?
﹝教學片斷2﹞
師:同學們,我們現在讓每一個組都來進行一次比賽,看哪一個組能想出多種辦法,使“電磁鐵吸大頭針的磁力大”。好嗎?
生:好!
師:為了你的成功,我們先來猜想一下,影響電磁鐵吸大頭針的磁力的因素有哪些?也可以說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請大膽假設,甚至是異想天開的。(小組合作猜想,教師參與學生的猜想)
師:有結果了嗎?請各小組的代表說一下。
生:我們認為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有電池的多或電池的少,如果電池多,磁力就大,電池少,磁力就小。(板書:電池的多少。)
生:我們認為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有鐵釘(鐵芯 )纏繞電線的圈數,如果繞的線圈多,磁力就大。(板書:鐵芯纏繞的圈數。)
生:我們認為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有鐵芯的粗細和電線的粗細。(板書:鐵芯的粗細。電線的粗細)
生3:……
學生提出那么多的可能,怎樣才可以讓研究經得起考驗呢?只要讓學生對實驗進行定量分析才是最可行的方法。 各小組同學們從各自的實驗數據可以得到一個科學的概念:電磁鐵磁力的大小與線圈多少有關,線圈多,磁力大;線圈少,磁力小。
通過這樣連貫的、系列的實驗操作,學生從中獲得了大量的感性經驗,從而促使他們以大量的事實依據轉變頭腦中固有的“相異構想”,構建起科學的新知識體系。
四、認知,自我監控,是實現相異構想修正的助推器
當學生放棄原有的概念后,會在什么情況下主動建構與科學概念一致的新概念呢?教師在致力于學生“相異構想”轉變的過程中,應以分析、比較、歸納、推理等科學的思維方法指導學生自主建立新概念。
比如利用“通電導線可以產生磁”這一概念的獲取過程,展開對邏輯推理能力的培養與訓練。為到達此目的,我設計了一組呈現遞進關系的問題鏈——
問題1:“通過以上幾個小組的匯報,我們可以得到一個什么結論?”
問題2:“小磁針的偏移和什么因素有關?”
問題3:“為什么通電的導線可以讓小磁針發生偏移的變化?”
問題4:“為什么得出這個結論呢?你是怎么想的?”
以上問題鏈的設計最終目標直指概念。問題鏈有結構,像一個鏈條,環環相扣,引導學生沿著這個思維;鏈條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最后鎖定“電流使導線產生磁性”這個科學概念。縱觀這個概念的生成,學生通過爬梯子式——逐級遞進的概念建構方式構建科學概念。學生的思維是非常縝密的,證據也非常充分,解釋也很有邏輯,學生根據已有證據作出了合理的解釋。
綜上所述,相異構想的轉變策略是一種以學生前科學概念為基礎,通過概念的逐級修正和完善來構建新的科學概念的教學模式。在探究過程中,科學概念進行由低到高的目標解析,相異構想被逐層修正,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