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田
一、引言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自主性”和“自控力”是幼兒健康發展的一體兩翼,是幼兒心理健康與社會情感能力發展的核心所在,“共情陪伴”是發展幼兒“自主性”和“自控力”的有效方式。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我們指出“培養什么樣的人”,即“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各方面的協調發展”,在這個特殊的階段,兒童在知識技能發展的同時,也需要在情感層面有所收獲,需要教師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用“共情陪伴”發展幼兒“自主性”和“自控力”,促進幼兒核心素養的發展。
共情陪伴強調教師或家長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首先要放下自己的主觀參考框架,放下成見和偏見,無條件地接納每一個孩子;在“放空”自己的基礎上,耐心等待孩子的反應、觀察孩子的表現、傾聽孩子的心聲,并有效回應孩子的內心需求。
二、案例背景
相信很多帶中班的老師都會有這樣的困擾“為什么孩子上中班后懂得多了反而更淘氣了,無時無刻不在說著、鬧著”,我們班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不論哪個環節、在做什么孩子們都能找到話題點,哪怕僅僅是個喝酸奶或是某個故事里說到的什么東西都回引起他們滔滔不絕的說,而且會由這個點延伸、擴散到好多個點,這就更加控制不下來了。
三、案例描述
近期幼兒園預備每周五中午進行一次講故事的活動,這個活動邀請“有故事”的小朋友到廣播站通過廣播把自己的故事講給全幼兒園的小朋友和老師聽,這本是一件令人激動和自豪的事情,可當我把情況介紹給孩子們的反應是:
片段一:“老師我不會講故事”
“我也不會”
“老師我爸爸媽媽沒給我講故事”
“我爸爸媽媽老看手機,沒人給我講”
“噢!我爸也是,他總是拿著手機玩游戲。”
“我爸玩兒王者榮耀?!?/p>
“我媽也是?!?/p>
“我媽天天購物。”
“我媽媽還在網上給我買圣誕樹了呢!”
“我媽媽說等我過生日,就給我買蛋糕。”
“老師老師,我都五歲了,我都寫作業了。”
“我也寫了,我爸爸給出的題”
……
孩子們越說越遠,說著說著班上就出現了好幾撥不同話題的“討論組”,我不得不拉回主題笑著提高音量說:“咱們班的小朋友都這么能說,相信到小喇叭廣播時你們肯定也能放出聲音讓全幼兒園的小朋友和老師聽到。”
片段二:“可是老師我只會念唐詩”
“我也是會?!?/p>
“我會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我會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班上又開始了唐詩大會,我感嘆他們會這么多詩的同時又跟孩子們講:“你們會這么多唐詩老師都羨慕了,真了不起,興許我們的小喇叭廣播成熟后就會添加唐詩板塊,到時可就派上用處了??墒牵壳拔覀冎挥兄v故事這個板塊,既然大家沒有合適的故事,家里又忙,那么充分利用在幼兒園的聽故事時間,老師會每天重復講一個故事,大家用心聽,好好積累也是沒問題的?!焙⒆觽冋J同的點點頭。
接下來我為孩子們講了3遍《小貓釣魚》的故事,想請小朋友說一說、講一講這個故事。
片段三:小朋友A:搖搖頭。
小朋友B:“我還不會呢?!?/p>
小朋友C:“老師我不想講”
只有一部分小朋友愿意講,其他人像是事不關己一樣沒有什么想法。
看到這里我真的有些生氣了,特別想問問這些孩子們“每天來幼兒園來干嘛,難道只是找到了一個有地方玩兒、有地方吃、有地方睡的場所嗎?”
四、案例反思及總結
在共情陪伴下成長的孩子,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尊重和接納后,會更積極地完善自我,往往也更具有共情意識,能夠更好地習得與掌握共情能力,而這一能力對孩子社會規則的習得、道德認知的發展及社會互動都具有不容忽視的積極作用。
掌握共情能力的孩子能夠更融洽地與同伴、教師和家長等互動,即能夠更好地處理“人—人”關系,具有和諧的人際關系,而平衡的“人—己”“人—人”關系又有助于孩子有效處理“人—事”“人—物”關系,并促進其問題解決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
實現師幼共情需要我們做好如下四點:
(一)喜歡微笑
《學記》云:“親其師,信其道?!焙⒆觽兿矚g和藹可親的教師,微笑,是教師最美麗的語言,營造了民主、平等的對話氛圍。
(二)換位思考
用“幼兒的心靈”去感受,用“幼兒的大腦”去思考,用“幼兒的眼光”去看待,用“幼兒的情感”去體驗,用“幼兒的興趣”去愛好。特別是當孩子們犯錯誤本該受到責罰時,如果我們以“假如我是他”的情感去體會孩子的內心世界,以童心去理解他們的“荒唐”,寬容他們的“過失”,有禮貌地對待他們,讓他們體驗到一種高于親情、超越友情的師生情,這就可能成為他們改正錯誤的內在驅動力。
(三)管理情緒
孩子的情緒,是其心理晴雨表。無論是開心、樂觀、滿足、熱情等正面情緒,還是難過、委屈、傷心、害怕等負面情緒,教師都要善于察言觀色,根據幼兒的情緒狀況調整教育策略或教學節奏,注意用自己恰當的情緒喚醒孩子積極的情緒。
(四)因材施教
蘇霍姆林斯基說:“尊重人是全部教育的工作重心?!苯處煶浞终J識每個幼兒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的幼兒提不同的要求,不對幼兒提過分的要求,允許幼兒成長過程中的短暫停頓,學會等待,因材施教。
我愿意做孩子的好朋友,陪伴他們度過成長中的每一個瞬間;我愿意做孩子的好媽媽,多一些關心多一些呵護;我愿意做孩子的好老師,用微笑迎接孩子,用愛陪伴孩子,讓孩子在愛的陽光下茁壯成長。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理念引導下,發展幼兒“自
主性”和“自控力”,實現幼兒自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