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
一、時空觀是歷史學科素養的要素之一
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時空觀就是歷史學科素養的要素之一。統觀高考全國卷試題,各套試題都不約而同地體現了對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可以說,所有試題全都要運用時空觀,沒有時空觀的歷史是不存在的。時空觀是指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
二、時空觀在教學中的實際情況和解決方法
在高中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傳統教學很重視歷史時序的教授,學生的時序得到加強,但也讓大部分學生對歷史空間了解很少,時空觀念形成片面的、碎的、割裂的理解這一情況。
(一) 由于對歷史時空觀念的片面的理解,會出現把時序等同于時空,如下圖
很明顯,這本高三歷史一輪復習藍本圖中,體現的只是歷史發展的時序,無法體現空間的范圍。歷史的時空觀是指歷史時序觀和歷史地理觀。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歷史時間和地理條件下發生的。僅從圖中,學生就無法了解古代中國幾千年來的疆域變化,也無法了解哪些是發生在局部哪些是發生在整體,更別說中國古代政治軍事中心和經濟中心分離的轉移軌跡。但是,很多一二輪復習的藍本和教師的課件都反復多次的把時序等同于時空,這就極大的誤導學生。事實是時空觀念在高考題考察如下:
(2013·課標版全國Ⅰ卷)歷史地圖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信息。
圖9 東漢十四州示意圖 圖10 唐開元十五道示意圖
比較圖9、圖10,提取兩項有關漢唐間歷史變遷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高考題以漢唐地圖為切入點,考查漢唐政治變化。解答這道高考題的關鍵是準確解讀地圖的信息。解答方法是根據地圖先概括歷史現象,然后說明現象體現的道理。東漢的十四州在黃河中下游就有9個,分布較集中;唐朝的十五道全國各地比較均衡;經濟決定政治,說明是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也可以從疆域的大小變化說明問題,唐朝疆域把昭南、流求、吐蕃納入版圖。也可以從名稱變化說明問題,唐朝的道多以山川河流命名,體現了山川地理對政治的影響。
筆者認為解決學生有時間觀沒空間觀的方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體現,治史的優秀傳統“左圖右史”,重視課本提供的地圖,教學設計時精心挑選補充必要的地圖。如時政熱點“一帶一路”,只要教師在上課時補充古代陸上絲綢之路的路線圖學生就不會因為知識儲備不足,而想當然的得出錯誤的結論“陸上絲綢之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社會動蕩,戰亂不休,斷絕了。”
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表達地理位置的詞句。高考題考察如下
(2017年全國Ⅰ卷 29題)1904年,湖南、四川、江蘇、廣東、福建等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9個省份留日學生共計1883人,占全國留日學生總數的78%,直隸亦有172人,山西、陜西等其他十幾個省區僅有351人。影響留日學生區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材料中“湖南、四川、江蘇、廣東、福建等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直隸”等地開放較早、經濟文化較發達,“山西、陜西等其他十幾個省區”大多屬于內地省份,通商口岸、新式企業較少,經濟相對落后,因而留學跟經濟發展水平和開放程度有關。
(二)是對歷史時空觀念的狹義的理解,把時空等同于時間加地圖
歷史是發展的,復雜的。歷史時空觀念的更高能力要求是在認識現實社會時,能夠將認識的對象置于發展復雜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我們可以理解為了解歷史就要回到歷史的現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階段特征。
我們以2015·新課標全國 Ⅱ卷文綜·40為例(題目略)
題目要求學生概括的是生活在戰國時期孟子的法制觀念,如果僅從今天的法制觀來分析,很容易得出舜無法無天的結論。這種把現代人的思想行為標準,強加于古人苛求于古人,明顯不可能做到在歷史研究上,對古人抱有同情理解的態度。故學生必須回到戰國時期,用當時的政治和法制規定的歷史實際來分析概括,孟子生活在戰國時期,它與學生的討論,可參照的制度資源,只能是周禮宗法制度,剛剛創立的儒家思想,及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圖強,法律的權威地位逐漸確立。在第一個階段舜作為天子盡了他應盡的,忠于法律,忠于國家的職責。尊重法律至上和司法獨立的司法原則。從道德的層面上就是大義滅親。第二個階段舜,在忠與孝之間做出了選擇,完全以一個普通百姓的身份,不惜通過違法犯罪,把監禁的父親偷偷背出來,遠離文明社會流放到海邊,樂意成為一個人之孝子。這說明當法律與人倫沖突時,倫理高于一切,高于國,高于忠高于法。這便是古代的倫理政治,古代的倫理法。
(三)對歷史時期的劃分誤解為是唯一和固定的
其實歷史不同時期的劃分,是因為看問題的角度和標準不同,關于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學術界看法就不一樣,有明末清初說,這主要是受世界近代史劃分的影響;有鴉片戰爭說,這是學術界的主流看法;歷史系教授沈渭濱先生從中國社會轉型和社會結構變遷的角度認為,辛亥革命是中周近代史的開端。日本學者內藤湖南首倡“唐宋變革論”,他把唐代視作中世紀的結束,而宋代則是近代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