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惠芬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到的課程基本理念:數學學習過程應充滿著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探索性與挑戰性的活動過程。因此,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 ,要改變以例題示范、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之中。這不僅要求教師不但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還要求教師有過硬的教育教學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時還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多渠道、多方位、多手段地創造性使用教材,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要把這一課程基本理念落到實處,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與總結,對自己的經驗不斷地審視和創新,才能勝任教師這一專業性、自主性、創造性、示范性和復雜性的職業,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一、創設有效問題情境,激發自主探究欲望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連,又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與魅力。因此,教師要結合教材中的新授知識,創設一個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情境,從而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這樣就水到渠成地把數學課程標準的理論指引融合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的價值與作用。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找規律”的導入環節,教師先拍兩次手,第三次拍肩——拍手、拍手、拍肩,然后再重復拍手、拍手、拍肩的兩次一系列的動作,并且邊拍邊喊“1、2、3”,喊“3”時,稍停頓,拍第三次時教師喊“1、2”,到第3次時,先停頓,問:“同學們,知道老師接下來要做的動作是什么嗎?”由于有前面的動作與數字的游戲鋪墊,同學們都異口同聲地說出“拍肩”,并師生一起做“拍肩”動作,然后重復做一遍“拍手、拍手、拍肩”。在生動有趣、通俗易懂的游戲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課題,并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二、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創設自主探究的欲望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思維發展是外部活動轉化為內部活動的過程。良好的心境,可以使聯想活躍、思維敏捷、熱情是進行創造性活動的心理動力。因此教師應盡量給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氛圍,提供學生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學生有問題才會有探究,只有主動探究才會有創造,問題情境是促進學生構建良好認知接受的推動力,是體驗數學應用、培養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教師勞動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人是有思維、有個性的并且長期處在變化發展之中。因此,教師的教育活動不可能采取固定不變的統一模式,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根據個體的特性,創設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自主探究的氛圍及欲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找規律”的新授環節,結合孩子們自己的節日——“六一”兒童節,談話引出文中的情境圖:“同學們,‘六一兒童節快到了,為了迎接我們的節日,一(1)班的全體師生準備了豐富的表演節目及布置了他們的教室,(課件出示教室圖——圖中的小朋友是一男一女排列在表演節目,教室里掛著有規律排列的彩旗、燈籠和彩花)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看看教室有什么特點?”問題拋出后,先讓學生獨立自主地觀察、發現、概括后,再小組討論,并小結出圖中的數學信息,這樣在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中,教師根據學生的發現及小結板書相應的知識內容,跟著學生就在教師的板書中可以從圖形的顏色、數量、大小、形狀、數字關系、方向及其他性質等去找出他們的規律,這有助于學生認識規律中關系的多樣化,并在“數”與“形”之間建立起聯系。在鞏固練習環節在練習紙上有十朵白花,讓學生按自己喜歡的規律涂上顏色,最后讓學生利用學具盒里的圖形自主地去創造出有規律的圖形后,并把學生有代表性的作品張貼在教室的張貼欄。開放性的練習,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規律認識與理解,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三、合理運用數學資源,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教師的重要職責之一。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地運用數學資源,有機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滲透,促進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健康發展,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德育教育在資源優化的過程中內化為學生個體的思想品德。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認識人民幣”時,課始,通過文中的一組主題圖——購買文具、乘船買票、買報紙、存零錢等生活中使用人民幣的例子,讓學生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和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同時認識到人民幣是國家的財產,代表著國家的尊嚴,作為一名中國公民,我們應該愛護、珍惜人民幣,讓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合理使用人民幣,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并通過“小手牽大手”的方式回家給父母及親朋好友傳遞這一信息,從而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總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因此,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課堂中,要把教師的主導地位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緊密相結合,充分發揮教師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地位,要創設富有時效性、民主性、發展性、創造性的問題情境,營造和諧的合作探究氛圍,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我們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鼓勵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發展能力,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