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惠堅
所謂學具操作的教學活動是學生根據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與教師提供的定向指導,通過動手操作學具探究數學問題,獲得數學結論,理解數學知識的教學活動。動手操作是學生參與學習,獲得知識的必要手段,是智力的起源,思維的基礎。近期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早期兒童是在動作中思考的,且只能在動作中思考。這種直觀動作思考,也稱作“用手思維”。這種“用手思維”的形式不會隨著更高級的思維形式的發展而消失。通過“用手思維”的協助,借助形象思維的支柱,達到邏輯思維的程度,并促進辯證思維的形成,進而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那么,如何恰當地在數學課堂上組織學具的操作活動?下面談談我個人的幾點看法。
一、操作學具,為新知識的學習“鋪路搭橋”
在學習新知識前,我們往往通過一些準備題進行過渡,引入的效果如何,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師通常設計一些緊扣新知、操作簡單、取材方便的實踐內容,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學具,為新知識的學習“鋪路搭橋”。
例如,在教學“已知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時,我就是采用讓學生動手操作(擺小紅花)的方法設計準備題的:首先讓學生在第一排擺4朵小紅花,第二排擺的朵數是第一排的3倍,第二排擺多少朵?為什么?擺后學生回答:“求第二排擺多少朵,就是求3個4是多少,所以擺12朵。”接著再擺,讓學生把第一排先空出來不擺,第二排擺12朵。又知道第二排的朵數是第一排的3倍,也就是把12朵平均分成3份,所以第一排擺4朵。最后再進行鞏固。通過擺小紅花練習,使學生明白了求第一排擺多少朵,要根據第二排的朵數及倍數關系,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出1份數,也就知道第一排的朵數了。這樣讓學生動手操作擺小紅花,使學生明白了數量關系,為學習“已知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這里的操作雖然簡單,它卻把文字表達的數量關系的抽象內容具體化了。為突破新知識中的難點——理解“已知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求這個數”起到了鋪路搭橋的作用。
二、操作學具,使學生探索和理解知識
新知識的教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知識教學中,教師為了使學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讓學生動手操作學具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學生的認知規律,結合教學內容,對要求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進行精心設計。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去接觸事物及其關系,并引導學生透過現象抓住本質,抽象概括出事物發展的規律。
例如,教學兩位數進位加法的筆算,以27+15為例。先復習百以內的組成,再要求學生用學具小棒分別表示兩個加數,讓他們自己進行“合并“的操作并口述合并的過程。然后啟發學生對各種合并過程加以比較分析,結果得出:都是捆加捆,根加根,十根并一捆,區別只是先加后加的順序不一樣。這樣就能很自然引出”相同數位對齊”“個位滿10就向十位進1”的法則,其中的算理也不言而喻了。顯然,借助小棒的具體形象和動手操作的方法,形式生動,把加的動手操作程序和加的順序化作學生的智力活動程序即算法的思維過程。這樣較容易地掌握新的知識。
三、利用學具操作,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不僅需要豐富的知識,更需要廣泛的實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學具操作活動,提供較多的感性材料。豐富學生的想像,激發學習興趣,訓練想像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例如,在教學有趣的七巧板時,可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擺出自己喜歡的圖形。七巧板既是學具,同時又是玩具,玩是兒童的特性,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盡情地玩,在玩中想,玩中悟。這樣,在拼拼搭搭的過程中,學生們擺出了各種各樣的圖案,啟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綜合分析能力,也激發了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四、操作學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具有愛玩、愛動的天性,借用學具為學生創設操作活動的機會,不僅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同時也符合小學生的年齡、思維特點。設計孩子們感興趣的教具、學具,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時,學生可以把三根長短不同的小棒圍成不同類型的三角形,在不經意的擺弄中,卻輕松的了解到三角形是由三個角、三條邊、三個頂點組成的,再通過對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不同形狀學具的拉動,總結出只有三角形才具有的特性“穩定性”。又如“是不是任意三條線段都能圍成三角形呢?那怎樣的三條線段才能圍成三角形呢?”這個問題對于學生來說似乎有些難以理解,假如只是單純告訴學生任意兩條邊的長度之和必須大于第三條邊的長度,學生也只是一知半解,照葫蘆畫瓢,這樣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是接受式的,學生沒有親身體驗,但如果把這個問題放手給學生,讓學生自由運用長短不一的小棒拼擺,學生在量一量、擺一擺、算一算中,問題便迎刃而解,學生會發現如果兩邊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條邊時,根本拼不成三角形,這樣使學數學在動態中進行,使學生把外顯動作與內隱思維有機結合,順應了兒童的特性,自然就激發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使用學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對于智力較差的學生效果更加明顯。通過學具操作學習知識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途徑,更有利于實施素質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