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珊
一、家校融合教育的重要意義
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具備完整、健全人格的社會個體。促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之間的相互融合,加強家校互動與交流,在融合教育中培養學生積極向上、樂觀從容等良好的學習心態,有利于培育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有利于實現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從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同特點來看,二者的相互融合有利于發揮各自的優勢與長處。學校教育更多是針對孩子普遍性特征而展開的,具有一定的共性和標準化特點,這是一種群體性的教育;而家庭教育針對的是某一獨立的個體而展開的,目的也更為明確,因而更能把握孩子的個體化特征,能夠針對孩子的特點來進行個性化教育。標準化與個性化教育二者之間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進、相互激發的:標準化教育能給孩子創造一個群體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在集體中學會協作、團結、友愛和互助,通過在集體中的相互學習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與主動性;個性化教育關注孩子的個體特征,能夠針對孩子的性格、興趣、素質和特長等因材施教,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學校教育的不足,更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稟賦發揮。正因如此,只強調學校教育而忽視家庭教育,或者只重視家庭教育而輕視學校教育,兩種態度都是不可取的,二者從目標上來講是一致的,也是互補的。為了實現理想的教育效果,必須將二者之間“涇渭分明”的界限打通,通過各種方式促進家校教育的融合發展。
二、我校開展家校融合教育實踐
我校的教育理念是“上善若水,澤木成蔭”,并將使學生“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人生”作為辦學的目標。近年來,我校在家校融合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大膽創新,銳意改革,形成了家校互動融合的制度,并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營造了良好的共育氛圍,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家長進班級助管理
一直以來,我采取家委會制度,加強家校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讓家長參與到班級的管理中來,這實際上在班主任、任課老師和學生、家長之間架設了無形的橋梁。借助家長委員會這個組織設計,家長進班級助管理,間接推動了家校融合共育,孩子們在學校感受到老師們濃濃的關愛,課堂積極踴躍發言,課間友愛互助團結。更為重要的是,這份濃濃的愛讓孩子放學回歸到家庭之后,能夠繼續保持健康、樂觀的心態,以積極的心態扮演好家庭角色。而家長進班級助管理,也能幫助家長及時化解心中關于孩子學習、成長中的疑慮與問題,并為班級的發展出謀劃策,使得該班始終呈現出蒸蒸日上的面貌,在同年級班級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二)家長到戶外搞聯誼
聯誼活動,是促進家校融合教育的重要載體和平臺。由于老師、家長們平時工作繁忙,孩子們功課緊張,在忙碌的工作學習間隙中,抽出空來,走進大自然,呼吸新鮮空氣,交流情感信息,顯得尤其重要。“寄情于山水間,寓教育于自然”,無論是學校組織的春游、秋游,還是班級組織的增城農莊親子游活動中,家長、孩子們都是一呼百應,積極參與。尤其在四年級上半學期班級組織的增城農莊親子游活動中,老師、家長和孩子們既參與了眾多的拓展活動,又全員上陣自助制作了豐盛的中餐,可說是內容豐富、快樂升級。大家熱情高漲,在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在游戲中增進彼此了解,在共餐中升華友誼,家校教育互融互通的效果十分明顯。這次親子活動后,孩子們的集體觀念進一步強化,境界和心胸更加放大,也感受到了濃濃的老師情、家長情和同學誼,相信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這將成為他們人生中的一抹暖色,并對他們完整健全人格的形成大有裨益。
(三)家長上講臺講經驗
和學校教育一樣,良好的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的成長十分重要。通過“請進來”的方式,家長會常常會邀請家長們上講臺,通過分享教育孩子過程中的理念與心得,交流教育孩子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觸發家長們的思考,升華教育理念,并借鑒好的教育方法。例如,四年級上半學期家長會中,專門邀請了兩位家長上講臺講經驗,家長們分別講述了培養興趣、因材施教、父母陪伴等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指出要與孩子多溝通、多鼓勵、多互動、多示范。“家長上講臺講經驗”是家校教育融合發展的很好方式,它將流淌于家長內心的育兒智慧充分調動起來,成為大家共同的養分,值得堅持與發展。
從以上幾個方面來看,我采取多種形式,“請進來,走出去,深交流”,把家校融合教育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不僅豐富了學校課程,也讓孩子們感受到了家長與父母的愛心,營造了一個教學相長的親子氛圍。通過家校攜手互動融合,該班級取得了促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共融共建的效果,并引導和教育孩子系好人生每一粒扣子,做一個充滿積極能量的人。
三、基于家校融合教育實踐的思考
當然,我們在實踐中也發現一些問題,應予以重視并研究解決。
一是有些家長在家校共建、家校融合教育方面認識不到位,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一種突出的錯誤觀點是,可以把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完全推給學校,教育是學校的事而不是家長的事情。另一種實踐中發生的偏差是,缺少與學校老師的充分互動與溝通,一意孤行地按照自已的意愿教育孩子。事實上,小孩成長的黃金時期很短,稍縱即逝,如果錯過了這個寶貴時期,小孩的行為和習慣一旦養成,以后再想矯正將會非常困難,所以家校互通共融的理念非常重要,如果有可能,我還想舉辦一些類似的專題講座,將這一理念傳輸給家長們。
二是可以繼續拓寬家校共建、家校融合教育的形式,比如:組織召開家長座談會、讓學習結對子的小孩進行家長參與的家庭互訪等等,通過不斷創新教育理念和模式,采取多種可能的渠道和方式,使家長與學校攜起手來,共同培育祖國的未來——我們的孩子,最終達成良好的教育效果。
總之,我所任教的班級是一個非常溫暖的大家庭,我們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定能夠得到良好的教育,將來也必將會成為社會的建設者和國家的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