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苗
在中國企業海外業務蓬勃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的面臨著巨大的海外風險。如何管控海外業務風險已成為企業高度關注的重要課題。筆者結合實際工作中觀察到的中國企業海外風險管理制度和流程存在的問題展開討論。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中國企業不再滿足于僅拓展國內市場,已經更積極的參與全球化競爭。與此同時,中國企業也在失敗與教訓中逐步建立企業海外業務風險管理體系。但由于海外風險相關信息收集難度較大、不同國家風險差異大、地緣政治宗教等原因,相比國內業務風險管理體系,海外風險管理實踐還比較稚嫩。
一、內控制度跟不上海外業務的發展
在海外開展業務時往往會遇到很多新情況,而企業現有的內控制度很可能未涵蓋這些新情形。這就使得作業管理人員為了推動項目,對一些項目初期遇到的問題,往往采用臨時措施,造成以后的隱患。或者海外業務開展初期占份額太小,導致風控部門未能充分重視,為其建立相應的內控制度。
比如作業初期,海外新設機構還未取得進口資質,企業可能用代理或者甲方的名義進口設備,但后來遇到糾紛時,往往造成資產所有權爭議的隱患。還有國內派遣海外的作業人員在還未取得工作準證的情況下,就先使用商務簽證參加項目,從而產生個稅風險以及法律風險。
二、未能建立海外財務風險相關學習型組織
在整個風險管理的過程中,相關人員的風險認知是關鍵。若能提前識別風險,做好風險備案,是完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風險損失的。如果只是在企業海外業務開展的初期,頻繁發生因為人員經驗不足導致的損失,我們可以理解。但在實際中,我們發現開展海外業務多年的企業仍會重復發生類似的風險損失,究其原因還是沒有建立一個學習型的組織,未能將之前累積的經驗傳播開來。使得新上項目的相關人員對海外業務以往出現的問題一知半解,邊干邊學,重復發生錯誤。
三、風險管理信息溝通機制未建立
風險管理要圍繞風險管理策略目標,企業戰略、研發、市場運營、財務、內部審計、法律事務、人力資源、采購、安全生產等各職能部門參與。某一職能部門的決策單獨看似沒問題,但結合不同國家的財稅制度,可能形成不同的風險。因此不同職能單元之間的信息溝通非常重要。
例如在中東某國,裝備部門考慮到進口需繳納的關稅,因此將提供服務所用裝備進口報關的價格按較低申報,但是該國稅前抵扣要以報關價來計算,因此偏低的報關價在裝備部門未識別為風險,等到財務部門來年報稅的時候,才發現該項風險。
四、海外風險管理手段單一
風險管理方法主要有控制法和財務法兩大類。控制法的目的是降低損失頻率和損失程度,重點在于改變引起風險事故和擴大損失的各種條件。比如在事故發生前,降低事故發生可能性以及發生頻率,在事故發生時,將損失減少到最低。財務法是事先做好吸納風險成本的財務安排。大多數企業通常對風險采取控制法管理,由于對財務法的不了解,采用較少。比如,對于事故發生率較高的項目,除了從技術上降低事故損失外,還可以按收入提取一定比率的準備金,用于吸納事故帶來的損失。此外,海外市場環境的復雜多變,導致出海企業應收賬款風險劇增,在此情況下可以考慮通過購買保險的方式降低應收賬款風險。還有可以采用套期保值、遠期結售匯和外匯期權等降低匯率風險。
五、海外業務風險管理文檔工作低效
在整個風險管理的過程中,從風險識別、風險評估到風險管理評價,企業或形成海量的文檔,包括外部顧問提供的稅務咨詢報告、法務合規報告、內部收集的經營信息,不同職能部門匯報的PPT等等。對風險的識別和評估散見于這些文檔的海洋中,往往沒有統一文檔記錄所有已識別風險,以便傳遞給后來接替的人員,使得有的風險在初期曾被發現,但由于后任人員信息了解有限,導致未能及時控制風險。
比如在中東某國按當地社保相關法規要求,提供工程服務甲方會預扣“合同社會安全費”,待合同結束由公司自行清繳。項目初期該風險被清楚識別于律所提供的咨詢報告,但是六年后項目結束時該事項已被遺忘,導致未能及時向該國政府清繳該費用給企業帶來了巨額罰款。
海外業務風險管理作為企業全面風險管理中的一部分,具有其特殊的復雜性。以上所討論的問題只是海外全面風險管理的冰山一角。要提升企業海外業務的風險管理水平,首先企業管理層要有的正確的風險態度,要在風險和報酬之間進行合理平衡。在管理層的支持下,加大海外風險管理投入,包括在企業風險管理部門中增設海外分部,完善海外風險內控制度,建立海外風險信息的持續收集機制,增加涉外人員的培訓。相信隨著“走出去”戰略的深化,中國企業將逐步建立較完善的海外風險管理體系。(作者單位為中海石油化學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