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玲玲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綜合表現為9大素養,具體為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就涉及到學生每一個基礎教育階段,而學生的小學階段不可忽視。它需要學生在各科學習中都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和發展不同的能力。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和學生共同來完成這一目標。
一、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是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
要以實現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為培養目標。這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的要求。這與核心素養的研究是一致的,但是在現實的數學課堂中,老師更多的是關注如何讓學生熟練掌握教材的知識,教學生如何理解題意、分析題意和解決問題,而忽視了數學的人文精神。數學課堂教育既要培養學生熟練掌握現代生活的數學技能,更要促進學生在科學態度、創新能力、價值觀等發面的發展。所以,小學數學課堂基礎教學要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動力和現實目標。
三年級的孩子們仍處于具體運算階段(7、8歲~11、12歲),他們的注意力集中范圍為20~25分鐘,性格趨于穩定、迫切尋求自信、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但好動、對所有事物充滿好奇。所以作為一名數學老師,以生活實際為背景,敢于探究交互式的和諧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將知識輸出為實際生活情境尤為重要。
二、小學數學基礎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對教師的核心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能夠駕馭課堂、教授學生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要從整體把握所教學段的知識體系,重視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但我們卻經常成為課堂的主導者,忽略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們還沒有做到充分讓學生發揮主體作用,把課堂還給學生。有時老師為了完成課堂教學任務而設置,學生很累,對數學學習提不起興趣,老師教的頁累。甚至有的老師在常態化教學過程中為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探索的過程,喪失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等。所以我們要改變現有的數學課堂模式,充分發揮學科特點,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盡最大努力使學生理解數學教給大家的不僅僅是方法,更多的是具有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等科學精神。
三、構建探究式數學課堂教學的策略
1.打造和諧的探究學習數學課堂模式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提出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小學生最大的特點就是好動、好奇心強強烈、直觀形象思維靈敏,而抽象思維還沒有發展起來。所以我們在課堂上要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以學生為主體,注重知識的探索學習過程。例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認識圖形(二)”中關于平面圖形的認識,課堂中多數教師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將立體圖形、平面圖形展示出來,過分依賴信息化輔助教學工具,教具和學具成為了擺設,忽視了學生的感受,課堂效率低。在我的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能力特點,充分利用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等學具,采用兩人小組合作式的探究教學方式,學生成為探索平面圖形的小老師,通過反復動手實驗、小組交流匯報等形式探究平面圖形。學生在愉快和諧的氛圍中親身經歷了知識的生成過程,感受到了數學的魅力。
2.注重培養學生將知識轉化為實踐活動的能力
檢驗數學教師課堂教學活動是否成功的標準不是學生是否能正確計算、是否掌握了數學技能,而是離開課堂,生活給學生留下了什么。課堂不僅僅是課堂,而應該是知識與實踐碰撞的基地,我們要重視培養學生將知識轉化為實踐活動的能力。例如,在“認識人民幣”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學生學會元、角、分的關系,會計算、會解決人民幣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學生自己會用。在學習中,我設計了“班級跳蚤市場的活動”,請同學們準備好自己不用的玩具等等,標上價格,準備好10元的零錢,在班級內進行銷售活動。通過這項活動,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了實踐,同時也收獲了快樂、感受到勞動的滋味,領悟到資源的可重復利用,實現了我一直追求的生態之美和樂教之美。
以上就是我在日常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思考構建探究式數學課堂教學的想法和一點點嘗試,但課堂中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我們繼續努力,希望本文能夠為大家的教學工作提供一點點幫助。使學生在數學課堂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做是學習的主人,真正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