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沛沛
信用風險是任意一個商業銀行必須面臨的不能避開的危害之一,正因為如此,怎樣降低商業銀行運行的信用風險帶來的危害成為一大關鍵。這不但表現出信用風險的特別的重要。基于商業銀行對信用風險監管策略的探討,來找出我國商業銀行對信用風險監管策略方面存在的矛盾,并找出必要又相應的觀點與手段,借此來增強銀行對信用風險進行檢測與監管的水平并加快銀行的業務轉型升級,發揮商業銀行對實體經濟的高效支撐作用。
一、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狀況
不良貸款率是衡量商業銀行承擔的信用風險狀況的指標,也是用來衡量和體現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狀況的重要指標。可以說,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狀況可以通過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來體現。
數據表明,近二十年來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經歷的是一個先降低后上升的過程,從2009年的1.58%降低到2012年的0.95%后,又出現了持續上漲的趨勢,到2015年的1.67%,2016年的1.74%。有研究預測分析,2017年不良貸款率將達到1.8%。由此可見,目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效率不高,在信用風險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還是非常嚴重的。
二、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信用風險管理體制方面存在的問題
可以說,體制方面存在的問題是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主要問題。這一方面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風險管理組織框架不夠合理;二是商業銀行內部信用評價體系不夠健全和針對性不強;三是風險預警和信息反饋機制不夠完善;四是業務對象信用評級體系不完善等方面。
(二)信用風險管理技術方面存在的問題
管理技術的科學性和先進性,是保證信用風險管理效率的前提和基礎。信用風險管理技術缺陷是造成信用風險管理效率低的重要原因。信用風險管理技術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體現于數據基礎的欠缺。由于信用方面管理體系的不健全,造成了信用風險管理的數據依據的欠缺和不足,形成了相關數據的可信度的不足,由此造成相關數據的分析可用性程度的不足,無法為信用風險程度的分析提供可靠依據,阻礙有效的信用風險管理對策的制定和實施。
(三)業務操作方面存在的問題
在商業銀行的業務操作過程中,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業務操作人員,其行為必然帶來或影響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人為地放寬準入條件、二是,職業道德造成的風險、三是管理水平低、四是財務支付不健全等方面。
三、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對策
(一)樹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理念
根據現代管理理論要求,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要求滿足以下幾個條件。一是,樹立風險與收益相對稱的良性風險理念。要掌握好風險和收益間的辯證關系,把風險監管的過程看做是價值創造的過程,要明確“質量是有效進步的第一主題”的觀念,在業務開發中,先見性的進行風險計量、分析、防范與解決,在監管風險時追求價值的回報;二是,樹立全面風險管理理念。形成風險管理的全系統化、人人化、事事化狀態;三是,樹立動態風險管理理念。建立動態監管的風險概念、連續創新風險監管的手段和技能,有效應對多種風險的瞬時變化。
(二)完善商業銀行流程管理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操作:一是加強內控機制建設,規范信貸操作流程。促進從粗放監管到規范集約的完成,促進風險和利潤相均衡,風險與資本相配套。徹底貫徹落實風險責任的追究機制,強化監督者與職員的風險定義,簽訂風險責任報告。向外借款業務方面的操作體制有借款前調查、借款后審批和借款后監督三個層次。把客戶的現金流量判斷和還款實力的審查、預測為衡量準則,使向外借款業務速度很快、效益高、質量好的進步。二是建立科學快遞的信貸風險識別預警機制。健全嚴格的中小型企業對外借款防范系統,有益于轉變原來的監管模式下風險判斷膚淺與風險反應不同步狀況,加強中小型企業在信用風險鉆研方面的體系性和正確性,加強中小型企業信用風險分析的科技水準。四是,建立商業銀行風險識別體系。
(三)加強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經理的專項管理
信用風險經理的專項管理需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建立風險經理備案、預警、退出機制;二是規范明晰風險經理工作職責:三是強化風險經理考核導向;四是注重風險經理與客戶經理互動機制。
(四)加強銀企合作,減少信用風險損失發生概率
各銀行和企業要完善了解到銀企合作的關鍵程度,主動和一些關系企業做好協調交流工作,主動選取有優勢的項目,加大貸款的強度。具體工作包括:一是,要逐層了解國家必要的經濟與產業策略,掌握地方金融進步規劃和對經濟的需要。優化調整向外借款構架,擴大向外借款結構的有效投入,為以后的進步帶來更大的支持。二是,全面促進高新科技的進步,在支持力度方面,要重點支持一些技術含量大、帶動作用強、市場前景光明的高新科技企業。三是,要扶持當前出現了問題困難而實力和前景依然不錯的實體企業;四是,商業銀行在業務過程中要嚴格的進行篩選,嚴格調查貸款企業的經濟能力,加快完成銀企之間的工作雙贏。(作者單位為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