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影萍
挫折是個體在從事有目的的活動過程中遇到的障礙和干擾,個人行動目標不能達到,需要不能滿足時產生的消極情緒狀態。如果不及時發現、調整,就會產生諸如失落、自卑、抑郁等心理問題,長期下去還會導致心理疾病并引發事故。因此,增強學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培養健康、完善的心理素質,是當前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也明確要求:“要通過多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
現在的學生,在家里家長都非常寵愛,事事以孩子為中心,甚至于有的家庭出動一切來幫助孩子,寧可苦了自己,也不愿意苦了孩子,千方百計地為孩子的開心不斷努力。然而,人在一生的道路上始終充滿了競爭與挑戰、崎嶇與坎坷,如果孩子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就會難以承受,敗下陣來;或者孩子遇到不公平對待和嘲笑,就很容易心里出現偏差和走極端。一點點小小的失敗和委屈都承受不了,將來該怎樣適應這個社會呢?因此,從小培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挫折教育,并且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及早干預學生異常表現,防止學生出現事故,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細致觀察學生的情緒變化
2013年12月的一天,江門市江南小學的五年級學生吳某,被音樂教師懷疑與她丟錢有關,被多名教師談話并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當天傍晚,吳某從教學樓五樓跳樓造成傷害事故。先撇開責任來分析問題,作為學校的政教主任和班主任,應該首先認為這個學生在老師的質疑中已經是被困擾了,心理比較容易出現偏差,所以要把這位學生定為異常表現的特殊學生。
如果細心觀察中發現有學生行為或者心理有異常,那老師就不要讓這個學生離開自己的視線,馬上采取留意觀察、單獨談心或者與家長溝通等一系列方式來及時處理。但行動必須是及時性的,這樣才能避免學生因為心理一時的障礙引起不必要的傷害。
二、及早干預化解學生不良心理
在我們的身邊,往往有不少學生,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在經受一點點挫折時,常常大發脾氣或是滿臉委屈,兩眼淚汪汪的。學生的世界往往是敏感脆弱的,很多時候,他們在對待事情時總顯得比成人要較真,他們更在乎父母、老師、伙伴對他們的評價。很多時候,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一句無足輕重的話語,可能就會使得孩子感到莫大的委屈,而傷心不已。因此,當給予他們的關注稍微欠缺一點時,他們往往不能正確的理解和接受,常常會覺得自己受了委屈,從而采取自我防衛機制加以抵制和抗議。
當學生覺得委屈的時候,老師要及時發現、了解他們委屈的原因,讓他們的情緒得到釋放,這樣才能讓他們形成健康、樂觀的人格。學生的情緒平靜下來以后,老師可以讓學生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一遍。一定要讓學生主動的述說,當學生提及自己的感受時,鼓勵其說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老師在仔細聆聽后,可以心平氣和的從其他人的角度設幾個問題,引導學生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所以及時地干預學生的不良情緒,才能及時地處理學生的心理毛病,化解不穩定因素的發生。
三、因材施教提高學生耐挫折的能力
把挫折教育狹義地理解為讓孩子吃點苦、受點累,這與挫折教育的本義是相去甚遠的。挫折教育對于教師來說是如何引導受挫折的孩子,讓他們懂得挫折與競爭相伴隨,要成功必須戰勝挫折,從而培養孩子受挫折的能力和堅強的意志。由于人與人在氣質、性格、能力等方面存在著種種差異,同一挫折對不同的孩子產生的心理反應不同,因此,教師對孩子的挫折教育要因材施教。首先,要根據孩子的性格進行教育。如果孩子自尊心較強,好強、好面子,這一類孩子遇到挫折容易產生沮喪心理,對這類孩子不要過多地埋怨、批評,而是點到為止,多加鼓勵;較自卑的孩子,本來對自己的能力就缺乏信心,教師切忌過多地指責,而要多加安慰,要善于發現他們的長處,創造成功的機會,增強其自信心。其次,要根據孩子的能力進行教育。能力較強的孩子遇到挫折時,教師應重在啟發,讓他們發現受挫的原因,放手讓他們去解決問題;能力較弱的孩子,應該幫助他確立切合實際的目標,使孩子既能避免產生恐懼心理,又能不斷地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逐步形成克服困難和挫折的能力。
總之,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現代、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建功立業的重要條件,而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教師細心的觀察,循循善誘的引導、精心周到的教育。教師僅僅關心孩子身體健康和學業進步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把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把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質作為十分重要的任務。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抓住學生在生活學習的各種機會,及早發現、及早排除隱患,讓學生勇敢面對挫折,撥開心霾見陽光并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