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琴
當新興事物與傳統教育相結合,用學生行為大數據來指導高職人文素質教師教育行為變革將是一個極具研究意義和研究價值的問題。本文將從高職人文素質教師的教育行為與學生的學習行為大數據入手,分析二者之間的存在的關聯、意義和目前已有的研究現狀,進一步探索研究途徑和方法。實現高職人文素質教師的成功轉型,展示大數據時代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的優勢與特色。
一、人文素質教師教育行為與學生學習行為大數據的關系
人文素質教育是養成人文知識、彰顯人文精神、外化人文行為的教育,是認識自我、懂得“人之所以為人”的學問。人文素質教師的教育行為對培養高職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大數據時代的來臨,讓現代高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載體和學習平臺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育主體發生了改變,“低頭族”普遍化及人文精神缺失現象讓傳統教育行為弊端凸顯。如何通過大數據掌握學生的學習行為,改變傳統的教育行為,真正實現對每一個學生做到因材施教,實現高職人文素質教育個性化、可持續化發展,這是人文素質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教師教育行為”是教師在實際教育中所表現出來的言行舉止、教育方法、措施與手段的總和,也是教師教育理念的外在表現。人文素質教育不同于高職專業教育,它不采用技術傳授或學徒制教育方式,它不只是人文知識的簡單傳授,更是在環境熏陶和實踐體驗中對人文精神、人文素養、人文行為的養成教育,具有滲透性和開放性。
大數據時代已成為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讓教師不再只依靠經驗論,而能科學地認知學生的個體需求,并通過概率預測進而變革傳統的人文素質教育行為,實現高職人才培養的目標中“高素質”的要求。本課題通過以物聯網、云計算等綜合技術為基礎的大數據技術,在海量的學生行為數據中挖掘有價值的數據,經過過程性和綜合性分析,找到學生各種行為之間的內在聯系,考量其背后的邏輯關系,并隨之做出恰當的教學行為改革。
二、 兩者之間的意義以及研究現狀
(一)兩者之間的研究意義
當新興事物與傳統教育相結合,用學生行為大數據來指導高職人文素質教師教育行為變革將是一個極具研究意義和研究價值的問題。
1.“互聯網+”的發展,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讓現代高職學生在思維和學習上發生了明顯變化,學生的信息化渠道拓寬了,學生的行為也更加多樣,傳統的、經驗式的教育行為只能滿足教育的基準水平,但不能滿足現代高職學生多元化的學習要求,教師教育行為的變革勢在必行。
2.人文素質教育是實現高職人才培養目標中“高素質”的重要保障,科學地利用大數據,不僅能讓人文素質教師清晰地認知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和學習需求,更能恰當地調整教師節自身的教育行為,激發學生主體動力和自組織能力。
3.基于學生行為大數據的教育行為變革,能實現高職人文素質教育多元化和持續化發展趨勢,更具個性、實效性和前瞻性。以“人本主義理論”和“自組織理論”為理論依據,借助大數據分析學生學習行為背后的內在邏輯聯系,了解學生的學習行為特點,變革人文素質教師的傳統教育行為,可以實質性地達到激發高職學生的內部動機、促進高職學生自我管理、自主學習的目的,適應大數據時代下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特點。
(二)兩者之間的研究現狀
2011年5月,世界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在《大數據:創新競爭和生產力的下一個前沿領域》中第一次提到“大數據”。隨即,大數據帶來的教育變革引發了中外教育者們的研究和思考。2012年10月,美國教育部門出臺了《通過教育數據挖掘和學習分析促進教與學》的報告,強調了大數據在教育數據搜尋與學習分析方面的六大典型應用。中國教育者們也紛紛從思維方式、技術手段、課程建設、評價機制等方面闡述了大數據對教育(包括高職教育)的影響。雖然,大數據教育目前依然面臨著技術瓶頸的巨大挑戰,研究成果還只是冰山一角,但大數據時代高職教育的新變革依然還是拉開帷幕。
而關于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國際一些知名院校如耶魯大學、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均走在世界前列,它們倡導加強文理融合和交叉,促進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融合,推動科學與人文之間的融會貫通。中國的人文素質教育研究起步相對較晚,在吸收國外經驗之余,對人文素質教育從內容、特點、發展現狀、核心問題、人才培養目標、教學手段、課程體系建設、評價機制、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均有涉足。
目前在國內高職教育領域,有關“大數據”對人文素質教師教育行為影響的相關研究尚處于空白狀態, 研究人文素質教師教育行為在學生學習行為大數據的引導下進行變革以及怎樣變革,這將是高職教育教改當中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三、研究方法和途徑
(一)借助數據,解析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師教育行為現狀
通過對湖南財經工業職院及湖南省內一些高職院校進行調查,例如以湖南財經工業職院高職學生為主要實證對象,通過對學生學習行為數據的獲取、分析、比對,重點分析大數據時代影響高職人文素質教師教育行為的主要因素,并通過大數據分析及驗證結果有效地變革教師的教育行為,探索“教”與“學”流程的重新構筑,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提出注重人文精神與人才培養個性化的培養模式,從教育理念、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方面對高職人文素質教師教育行為現狀進行解析,并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及弊端。將研究成果在省內高職院校進行交流和推廣,切實達到高職人才培養目標中的“高素質”要求。
(二)研究大數據時代學生學習行為變化以及對目前高職人文素質教師教育行為的影響
現代互聯網的發達讓信息資源變得更加豐富、更加快捷。大數據的到來,教育資源將出現平臺開放、內容開放、校園開放的發展趨勢。這讓高職教育的對象發生了變化、教育環境發生了變化、教育載體發生了變化,隨之產生的教育效果也會發生改變,這些都成為了影響人文素質教師教育行為的重要因素。
(三)對學生進行學習行為數據的收集與分析
獲取學生學習行為大數據并進行科學地統計和分析,是指導人文素質教師教育行為變革的重要前提和依據。此環節對技術的要求很高,是本課題研究當中的一個難點。在已有的相關的大數據技術支持下,對本校學生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并不斷改進完善。
(四)研究基于大數據的分析結果,指導高職人文素質教師教育行為的變革
大數據時代的人文素質教育要體現個體性、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必須借助大數據分析的結果來指導教師教育行為變革。在理念上向發掘學生自身天賦,激發自組織能力轉變;在教育手段上,向技術支持與服務轉變;在教育方式上向大數據平臺和物聯網轉變;在教學效果上,向注重高職學生個性發展,注重人文精神培養和心理健康轉變。當然,所有這些變革的前提是以“學生為中心”,遵循高職學生的心理特征、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還有技術的支持。
四、結語
“教育的方法必須成為一種科學”,這就需要“教育實驗”的驗證。以數據分析學生行為特點,以數據指導教師教育行為變革,以數據驗證教學改革效果。實現高職人文素質教師的成功轉型,展示大數據時代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的優勢與特色,實現“真、善、美”的精神教育。(作者單位為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