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芝華


【摘 要】 目的:分析新生兒沐浴護理管理存在的安全隱患,探討加強新生兒沐浴護理安全管理的措施。方法:選取2016年9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出生的300例新生兒為對照組,選取2018年1月至2018年4月本院出生的300例新生兒為觀察組,對照組應用傳統的新生兒沐浴護理措施,觀察組采用新生兒沐浴強化護理安全管理。比較兩組新生兒住院期間皮膚膿皰瘡、臍部感染等并發癥及因沐浴引起的護患糾紛發生情況;在每組中隨機抽取30例新生兒,分別于沐浴前后監測進行沐浴操作的護理人員手衛生細菌數。結果:觀察組新生兒并發癥及因沐浴引起的護患糾紛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士為新生兒沐浴前后手部帶菌量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實施新生兒沐浴強化護理安全管理,可降低新生兒醫院感染,減少護患糾紛,提高新生兒護理質量。
【關鍵詞】
新生兒沐浴;新生兒醫院感染;護患糾紛;護理安全管理
新生兒安全是產科病房管理的重點和難點。沐浴是新生兒出生后的一項基礎的護理操作,具有清潔新生兒皮膚,促進血液循環和皮膚新陳代謝,增強抵抗力的作用,且在沐浴過程中可評估新生兒全身情況[1]。由于新生兒皮膚薄嫩、免疫系統功能不完善,且沐浴過程中易出現哭鬧不安和擁抱反射等,可造成感染、感冒、燙傷、溺水等安全問題,進而引發護患糾紛[2]。因此,預防新生兒醫院感染,加強護理安全管理,對保證新生兒的沐浴安全尤為重要。本文通過分析本院新生兒沐浴護理管理存在的安全隱患,并采取強化護理安全管理,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6年9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出生的300例新生兒為對照組,其中男168例,女132例,日齡1~15d,平均日齡(6.2±1.9)d,陰道分娩187例,剖宮產113例;選取2018年1至2018年4月本院出生的300例新生兒為觀察組,其中男171例,女129例,日齡1~15d,平均日齡(6.4±2.1)d,陰道分娩185例,剖宮產115例。兩組新生兒基線資料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傳統的新生兒沐浴護理措施;
觀察組采用新生兒沐浴強化護理安全管理,具體如下:1)采用分等級的方式組建沐浴小組:由1名護理經驗豐富的主管護師和1名低年資護士組成沐浴小組,主管護師負責沐浴前和沐浴后對每一名新生兒進行全身檢查,及時識別并指導沐浴護士正確處理新生兒皮膚感染、病理性黃疸等異常情況及沐浴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低年資護士負責新生兒沐浴前的護理準備及沐浴操作。2)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并明確劃分各區域功能[3]:沐浴護士在操作前后嚴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護理人員專用沐浴服、沐浴后用于包裹新生兒的浴巾、墊巾均需高壓消毒,嚴格執行一人一更換;明確新生兒脫衣、沐浴及穿衣區域,用過的物品與未用過的物品嚴格分隔開。3)采取一對一沐浴護理:由1名護士負責1名新生兒整個接-洗-穿-核對-交接操作流程,注意嚴格控制室溫水溫沐浴時間,規范新生兒沐浴操作。4)注意在新生兒記事本記錄新生兒的特殊病情,沐浴結束后集中報告管床醫生。在沐浴過程中一旦出現緊急情況時,應立即報告當班醫生處理。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新生兒住院期間皮膚膿皰瘡、臍部感染等并發癥及因沐浴引起的護患糾紛發生情況;在每組中隨機抽取30例新生兒,分別于沐浴前后監測進行沐浴操作的護理人員手衛生細菌數,菌落數≤10cfu/cm2為達標。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新生兒并發癥及因沐浴引起的護患糾紛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并發癥及因沐浴引起的護患糾紛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并發癥及因沐浴引起的
護患糾紛發生情況比較[n(%)]
2.2 兩組護士為新生兒沐浴前后手部帶菌情況比較
觀察組護士為新生兒沐浴前后手部帶菌量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士為新生兒沐浴前后手部帶菌情況[(±s),cfu/cm2]
3 討論
本院傳統的新生兒沐浴護理,由多人交叉完成新生兒沐浴,護理人員隨機分工,操作環節多,呈流水線式、片段性操作,加上管理機制不健全,導致多人接觸新生兒,責任人無法落實,不僅增加感染機會,還易出現新生兒交接錯誤。且新生兒沐浴以年輕護士操作為主,對突發事件處理經驗不足。本文通過評估和分析本院傳統的新生兒沐浴護理操作中的安全隱患,采取以分等級的方式組建沐浴小組、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并明確劃分各區域功能、采取一對一沐浴、規范沐浴操作等措施,加強新生兒沐浴護理安全管理。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新生兒并發癥及因沐浴引起的護患糾紛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士為新生兒沐浴前后手部帶菌量均低于對照組(P<0.05),與葉付連[4]研究結果一致。據文獻報道[5],實施母嬰同室后,皮膚感染在新生兒醫院感染中位居首位,占54.55%。新生兒皮膚感染與醫院醫護人員手衛生、新生兒沐浴過程中接觸的物品及護理人員操作等有較大的關系。本文觀察組采取層級管理,分工、責任明確,由經驗豐富的主管護師全程參與新生兒沐浴管理,加強全過程質量控制,利用高年資護士臨床護理經驗豐富的優勢,有助于及時有效處理沐浴過程中突發情況,進而降低了新生兒沐浴的風險;明確各區域功能,嚴格執行沐浴用物消毒、護理人員操作前后洗手的制度。且沐浴中所有操作由1名護士從頭至尾完成,避免多人接觸新生兒及多環節流水作業的重復操作。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醫源性交叉感染和自身感染的發生,避免差錯及減少護患糾紛發生。
此外,強化新生兒沐浴護理安全管理,還需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強化責任意識,加強??萍寄艿呐嘤枺訌姾吞岣吣贻p護士處理緊急突發事件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黃雪芝,陳學瑞.“家長參與型”新生兒沐浴方法對提高家長滿意度的效果探討[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6,(06):65-66.
[2] 馬春遠,李靜,鄧艷濃,等.FMEA應用于新生兒沐浴操作流程中風險防范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09,06(21):152-154.
[3] 何小明,喬已清,廖娟,等.探討新生兒沐浴護理中的護理安全管理措施[J].世界臨床醫學,2016,10(02):137.
[4] 葉付連.新生兒沐浴的強化護理安全管理[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4,(20):3115-3116.
[5] 蔣宏,程曉明,侯玉珍.12589例母嬰同室的新生兒醫院感染的調查分析及對策[J].實用預防醫學,2010,17(07):1354,1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