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華


【摘 要】 目的:探討家庭協同護理對初產婦分娩結局及產后恢復的影響效果。方法:選擇2015年8月至2017年10月在本院分娩的68例初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4例。對照組初產婦常規行圍產期護理,觀察組產婦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家庭協同護理,觀察兩組初產婦分娩方式、分娩結局及產后恢復情況。結果:觀察組順產率為82.35%(28/34),對照組為67.65%(23/34),組間差異P<0.05。觀察組產婦順產總產程(8.32±2.06)h和產后2h出血量(152.14±23.04)mL均顯著少于對照組的(10.3±3.17)h和(191.31±26.03)mL,組間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產婦產后住院時間(2.64±0.75)d、SDS抑郁評分(34.58±12.03)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49±0.46)d、(41.34±10.32)分,而觀察組SF-36生活質量評分(85.36±11.03)分卻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57±10.58)分,組間差異顯著,P<0.05。結論:家庭協同護理可有效改善初產婦分娩結局,并提升產后恢復效果,值得借鑒。
【關鍵詞】
家庭協同護理;初產婦;分娩結局;產后恢復
初產婦是圍產期經驗欠缺的特殊群體,對于即將到來的分娩過程存在較強的恐懼感、緊張感和焦慮感,不利于分娩結局改善及產后恢復[1]。在圍產期護理中,家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通過調動家庭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初產婦的分娩結局[2-3]。為進一步探明家庭協同護理對初產婦分娩結局及產后恢復的影響效果,本次研究選擇2015年8月至2017年10月在本院分娩的68例初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了家庭協同護理臨床實踐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8月至2017年10月在本院分娩的68例初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4例。兩組初產婦均為單胎、頭位,無妊娠合并癥,已排除經產婦、產前存在焦慮抑郁癥狀、雙胎及多胎妊娠者、重性精神疾病者等。觀察組中,年齡22~35歲,平均年齡(28.14±6.53)歲,孕周37~41周,平均(39.17±2.03)周。對照組中,年齡23~35歲,平均年齡(29.14±6.05)歲,孕周37~41周,平均(39.05±2.18)周。兩組產婦在孕周、年度等一般資料方面,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初產婦常規行圍產期護理,產前指導、助產護理、指征觀察、新生兒護理等[4];觀察組產婦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家庭協同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 家屬選擇及培訓 產前,動員家屬參與到臨床護理工作,并選出1~2名責任家屬,由責任家屬負責家屬指導和領導工作。對責任家屬進行全方面的圍產期知識培訓,包括分娩知識助產知識、護理產婦技能、心理干預技巧、母乳喂養知識等,耐心講解,直至家屬完全掌握。
1.2.2 產前演練 在孕婦分娩前,責任家屬陪同產婦來院進行進一步學習母嬰保健知識,并指導家屬和產婦學習待產準備、母乳喂養等相關技能,學習后進行實際的分娩演練、母乳喂養和育兒演練,保證產婦和家屬均熟練掌握相關技能[5-6]。
1.2.3 分娩及產后干預 分娩階段由責任家屬作為主要陪護人,從旁緩解產婦的疼痛、疲憊感和壓力,在條件允許下,盡量配合助產士順產。責任家屬根據對產婦心理、生理情況的了解,配合助產士完成各項支持。產后,作為新生兒家庭護理的負責人,協助產婦完成母乳喂養及相關照顧工作[5-6]。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初產婦分娩方式,統計順產率和順產總產程,并計算兩組產后2h出血量和產后住院時間。兩組產婦離院后1個月隨訪,采用中文版生活質量評價量表(SF-36)[7]評估產婦生活質量,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8]評估產婦抑郁情緒狀態,統計兩組產婦生活質量和抑郁情緒評分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所有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采用率(%)描述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計數資料,以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分娩結局比較
觀察組順產率為82.35%(28/34),對照組為67.65%(23/34),P<0.05,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產婦順產總產程和產后2h出血量均顯著少于對照組,組間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分娩結局比較(±s)
2.2 兩組患者產婦恢復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產婦產后住院時間、SDS抑郁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而觀察組產婦的SF-36生活質量評分卻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產婦恢復相關指標比較[(±s),分]
3 討論
家庭協同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方法,本院在家庭協同護理中,充分爭取產婦家屬的配合,幫助產婦適應圍產期變化,緩解焦慮情緒,積極配合醫生完成分娩,進而改善母嬰結局,同時也有利產后家庭護理及自護。本次研究對比分析了家庭協同護理實踐效果,結果顯示觀察組順產率為82.35%(28/34),對照組為67.65%(23/34),且觀察組產婦順產總產程(8.32±2.06)h和產后2h出血量(152.14±23.04)mL均顯著少于對照組的(10.3±3.17)h和(191.31±26.03)mL,可知家庭協同護理提升了順產率,縮短了產程,降低了產后出血量,其顯著改善了母嬰結局。此外,本次研究還發現,觀察組產婦產后住院時間(2.64±0.75)d、SDS抑郁評分(34.58±12.03)分、顯著低于對照組(3.49±0.46)d、(41.34±10.32)分,觀察組的SF-36生活質量評分(85.36±11.03)分卻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57±10.58)分,可知家庭協同護理提升了產后恢復速度,改善了患者抑郁情緒,有利于保證產婦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家庭協同護理可有效改善初產婦分娩結局,并提升產后恢復效果,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 華義紅,湯紅平.家庭成員協同護理對初產婦心理狀況、分娩結局的干預效果[J/OL].健康研究,2017,(05):569-570.
[2] 蘇馨.家庭協同護理干預對初產婦分娩結局和產后恢復影響分析[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7,34(05):619-620.
[3] 羅立.家庭協同護理模式對初產婦分娩結局和產后恢復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62):25.
[4] 廖若汐,曹莉,胥光碧,等.一對一協同家庭支持護理對初產婦產褥期知識及行為的影響[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6,19(04):619-622.
[5] 思耀芬,賀秋園,楊美玲.家庭協同護理模式對初產婦分娩結局和產后恢復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05):453-456.
[6] 胡鳳欣.對初產婦家庭實施護理干預預防產后抑郁的效果觀察[J].中國臨床護理,2016,08(05):410-412.
[7] 孫舒暢.家庭跟進式護理模式對初產婦生活質量及產后抑郁發生率的影響[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27(11):2137-2138.
[8] 侯菊,許曉云,丁家英,等.探討家庭化產科護理模式對初產婦的影響[J].臨床護理雜志,2013,12(04):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