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素玲 沈倩 施麗娟 袁秀珍 王雪梅


【摘 要】 目的:探析預約獻血模式開展后,該模式對單采血小板獻血者初篩合格率的影響。方法:收集本市中心血站13521人次獻血情況,收集渠道主要為獻血時獻血者登記的《獻血登記表》與中心血站的信息管理系統中記錄的血液檢測結果,據此分析本市預約獻血前后的通過預約形式進行獻血的例次變化情況,觀察預約前后初篩合格人次與合格率,比較預約前后初篩不合格原因及占比。結果:預約模式啟動后,本市通過預約獻血的例次顯著上升,從27.31%升至65.17%;相比預約前,預約后的初篩合格例次更多,合格率更優(65.89%>57.30%);預約后,各項不合格原因例次有所降低,不合格率均出現下降,P<0.05。結論:通過預約獻血模式,能夠使獻血者在獻血前有充分的準備,加強獻血者對獻血工作流程的了解,在準備充足的情況下,有助于提高獻血者的初篩合格率。
【關鍵詞】
預約獻血;單采血小板;初篩;合格率
隨著現代互聯網科技的發展,互聯網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將其與獻血結合起來,通過互聯網進行預約獻血,是獻血模式的一個新嘗試,新發展。預約獻血主要通過網站、APP、微信平臺、電話、短信等進行,伴隨微信受眾的不斷增多、擴大,以及微信平臺的成熟,微信預約成為預約獻血的主要渠道[1]。建設獻血預約微信平臺,能夠在更廣闊的互聯網空間中宣傳獻血的重要性、意義,在民眾有獻血需要時,從距離遠近、獻血注意事項、獻血前準備、獻血要求幾方面提供最優獻血方案,使民眾得到更優的獻血服務,同時,在微信填寫《獻血登記表》,現場打印,能夠縮短獻血耗時,預約也給中心血站相應準備時間,提升雙方效率[2]。深圳、上海等城市、地區已經開展預約獻血服務,并取得良好的成效,推廣成果喜人,本市汲取先進城市的經驗,于2014年4月開展預約獻血模式,現就預約獻血模式對單采血小板獻血者初篩合格率的影響進行探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市血液中心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獻血情況,總計13521例次,其中男性11168人次,女性2353人次,其中通過預約獻血的6778人次;年齡19~53(28.34±5.21)歲,體質量45~72kg,平均體質量(53.29±6.17)kg。所有獻血者均達到國家規定的《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標準,采血前1星期未服用影響血小板代謝、功能藥物,且血小板檢測計數在150×109/L及以上,血細胞比容在0.36及以上,靜脈充盈度良好。資料收集渠道包括《獻血登記表》、血液信息管理系統,《獻血登記表》包括獻血者健康情況調查與獻血者各項基本情況。
1.2 方法
使用希森美康KX-21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對血液做血常規檢查;用深圳雷杜生命科學股份有限公司RT-9600型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液谷丙轉氨酶;用離心機(北京時代,北利離心機DT5-6)觀察血液脂肪情況;乙肝五項檢測卡(上海科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國食藥監械(準)字2007第3240號)檢測HBsAg。以上設備儀器均遵循說明書操作。
1.3 觀察指標
對比預約后使用預約獻血的例次;觀察預約前后初篩合格人次與合格率;比較預約前、預約后不合格原因與各項原因占比[3]。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用(±s)表示,分別行χ2、t檢驗。P<0.05時,表明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預約模式開展后預約例次變化
自2014年1月開通預約獻血模式以來,預約獻血者人次逐步上升,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預約人次為3693,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有8812人次通過網站、APP、微信平臺、電話、短信進行預約捐獻血小板,預約率從27.31%升到65.17%,變化顯著。
2.2 預約前后初篩合格率對比
對比預約前后的合格人次數量發現,預約后,初篩合格人次明顯提升,合格率由57.30%上升至65.89%,P<0.05,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預約前后初篩合格率對比(n,%)
2.3 比較預約前后單采血小板獻血者初篩不合格率
對比預約前后不合格人次發現,預約后,各項目不合格人次數量均呈現下降態勢,相比預約前,不合格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2 比較預約前后單采血小板獻血者初篩不合格率對比(n,%)
3 討論
單采血小板獻血較為復雜,需經過專業設備進行采集,較捐全血而言,該過程用時較長,耗材價格高,獻血要求較高。因此,在單采血小板獻血時,常見的淘汰原因為對相關獻血準備、流程知識的缺乏,以及其他變量因素引發的脂肪血,谷丙轉氨酶異常,一旦谷丙轉氨酶出現升高和脂肪血的情況,則不可進行獻血[4]。谷丙轉氨酶與獻血者的身體狀況息息相關,若患者出現情緒不佳、睡眠質量較差、用藥、飲酒、食用高脂高蛋白食物等,均可能引發谷丙轉氨酶升高和脂肪血,導致初篩淘汰。一旦出現單采血小板獻血初篩淘汰,可能影響獻血者再次獻血,且對固定獻血者影響較大[5]。
在以往的臨時獻血中,獻血者通常出于突發想法來到中心血站,身體與思想準備不夠充分,常出現初篩不合格現象,導致獻血延期。單采血小板耗時較長,采集程序相對復雜,獻血地點較為固定,為達到優質的服務效果,工作人員相對其他采血項目花費精力更多。通過預約獻血模式,能夠為獻血者普及相關工作流程,提醒獻血時間以及相關注意事項,保證獻血者做好充分的獻血準備。如在獻血前清淡飲食,不食用高脂、高蛋白食物,不飲酒不熬夜,避開生理期與用藥期,通過信息平臺使獻血者做足準備,節約獻血者時間,降低初篩淘汰率。同時,通過互聯網填寫《獻血登記表》,到現場后可以直接打印,能夠顯著提高工作效率,縮短獻血流程總耗時,減輕工作人員的壓力,給予獻血者更優質的獻血體驗。通過預約,能夠達到分流效果,避免出現獻血高峰期,導致人手不足,在充足時間的保證下,提升獻血工作的質量,提高社會滿意度,以優質的服務吸引更多獻血者奉獻。
本研究數據表明,開通預約獻血模式后,預約獻血者次大大增加,從預約前的3693人次增至8812,預約率從27.31%升到65.17%;預約后初篩合格人次高于預約前(4466>3864),初篩合格率從57.30%上升到65.89%,P<0.05。預約后,各項目不合格人次均出現降低,不合格率均呈現走低趨勢,P<0.05。數據表明,預約獻血模式開通以來,對提高初篩合格率,降低不合格例次具有顯著輔助效果,證明預約獻血模式的可行性。預約獻血,對獻血者而言,更為方便、快捷,一旦因故不能采血,可提前得到通知,避免時間的浪費;對采血工作人員而言,能夠更好地安排工作量,做好相關采血服務,充足的準備對雙方而言,能夠提高工作的效率,優化采血過程、采血體驗,特別是針對單采血小板等較為復雜的項目,預約效果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 李軍,任玉哲.預約獻血模式對單采血小板獻血者初篩合格率的影響[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7,19(05):436-438.
[2] 李軍,陸坷.預約獻血模式對單采血小板庫存動態平衡調控的研究[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7,19(06):561-563.
[3] 馮健亮,翁遠橋,李啟輝.不同采集模式對單采血小板獻血者的影響研究[J].中國輸血雜志,2013,26(05):452-454.
[4] 盧智勇,葉玲珍.機采血小板獻血者血液初篩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國輸血雜志,2015,28(11):1392-1394.
[5] 方春梅,阮忠.不同采集模式單采血小板后獻血者外周血小板計數的變化情況[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6,18(06):552-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