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丹
一度宣稱“不投資科技股”的股神巴菲特近年來畫風大變,尤其是今年,其掌管的伯克希爾公司大舉加碼買進蘋果公司股票,持股市值一度超越持有多年的重倉股富國銀行,成為第一大重倉股;不僅如此,巴菲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公開表示,“如果可以愿意百分之百持有蘋果股票”。作為全球價值投資的巔峰代表,巴菲特此舉意味著成長投資和價值投資發生深度融合,但其背后的本質依然是價值投資。
科技股的代表之一蘋果公司躍居巴菲特第一重倉股,意味著股神投資風格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在上世紀末互聯網浪潮初起時,巴菲特一度十分排斥科技股,甚至對于和他熟識的比爾蓋茨,也僅僅象征性買入一點點微軟公司的股票而已;而到了2016年,巴菲特開始買入蘋果公司股票,并持續加碼。今年,巴菲特甚至公開表示沒有投資亞馬遜、谷歌“是錯誤決定”。從這個角度來看,巴菲特確實變了,不再排斥科技股而是身體力行買入,并反思過去的失誤。
但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并沒有變,蘋果公司的業績表現和對股東的持續回報,也正符合其一向的價值投資標準。尤其是今年在華爾街一片唱衰聲中,蘋果公司2017~2018年度的第二季財報,即2018年一季度的營收增長16%,創下2015年以來最高增速,盈利更同比增長25%,超過營收增速。而就在5月1日,蘋果公司剛剛宣布,將出資大約1000億美元回購股票,回報投資者。今年前三個月,蘋果已經出資228億美元買入自己的股票。此外,蘋果當天還宣布,本月將加派16%的股息至每股0.73美元。自2012年以來,蘋果已經向股東共計回饋2750億美元??梢哉f,蘋果公司不僅有賬面上的業績成長,更以實實在在的分紅和回購股票來回報股東。更重要的是,蘋果公司的市盈率只有16倍左右,這一估值甚至低于標普500指數的平均水平。因此,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沒有變,重倉買入蘋果正是其踐行價值投資的體現。
但巴菲特對科技股也并非一路買買買,2011年參與的IBM就遭到股神清倉賣出。對于二者的區別,或許從巴菲特今年對蘋果公司的評價可以看出:“蘋果擁有一流的消費業務……
iPhone是一款粘性極強的產品”。對巴菲特來說,蘋果公司不僅僅是一家科技公司,更是一家消費公司;和他之前重倉投資的可口可樂等一樣,都是擁有一大群鐵粉消費者,能夠帶來持續現金流的好公司,而IBM在讓巴菲特等待多年之后,其轉型并不符合巴菲特價值投資的標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巴菲特買蘋果公司本質上是一家兼具業績和成長的消費公司,只不過其產品具有高科技屬性而已。
對A股投資者來說,巴菲特在蘋果和IBM一進一出之間有重要的啟示。在當前互聯網深刻影響世界的大背景下,成長和價值、消費和科技之間并不是完全互相排斥的,而是有可能在一些公司身上達成融合統一,而這樣的公司正是能夠給投資者帶來長期持續回報的好公司,也是價值投資的新典范。而另一方面,類似IBM那樣的PC時代的科技巨頭,也同樣面臨巨大的轉型壓力,過去成功的經驗并不一定能夠在當前延續下去,就連巴菲特在持有數年之后也不得不割肉清倉,投資科技股的難度依然較大。
當前,A股市場依然比較缺乏類似蘋果公司那樣兼具估值、成長和股東回報,同時又位于產業鏈最上游的龍頭科技公司。華為或許算一個,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上市的可能性不大。具備可以和蘋果公司一較高下潛力的“BATJ”,還有待于通過CDR等方式海歸實現和A股的對接,但如果回歸A股之后被爆炒估值過高,也很難說得上符合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
從另一方面看,巴菲特并非完全轉向科技股,其重倉股中有不少長線持有的老面孔,都是金融、消費類的公司。而這些公司在A股市場可選擇余地更大,無論是估值、成長性、投資者回報、產業鏈龍頭地位等方面都比科技股更理想,在沒有類似蘋果那樣的公司降臨A股之前,投資者參與更具本土優勢的金融股和消費股,無疑是更好的選擇,也是巴菲特價值投資理念在中國的具體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