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
我省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地區一般為多山地、地形復雜、自然條件惡劣的偏遠地區,高山阻隔了與外界的聯系,同時也阻隔了教育在這些地區的傳播與發展。學前教育是終生教育的起始階段,發展幼兒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發展的需求。幼兒教育的普及程度、教育質量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密切相關,我國政府要實現消除貧困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就必須要重視發展幼兒早期教育。目前,我國幼兒教育事業發展的難點在農村,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來說情況更為嚴峻。因此,唯有探索幼兒教育在少數民族農村地區所面臨的困境,才能為發展指明方向;只有改善幼兒生存環境,才能實現教育機會的均等,縮小各地區教育發展的差距。農村幼兒教育存在的問題有:
少數民族地區幼兒園管理存在問題。首先,從管理者園長來看,小學附設的幼兒園或幼兒班園長多為小學校長兼任,私立園同樣是由缺乏專業知識的私人老板擔任,在管理中并未針對幼兒的特殊性而區別對待,實行與小學生同樣的管理方式,統一上課統一放學。其次,從園內配置上看,均沒有專門的保健醫生,幼兒進園不接受健康檢 查,尤其是私立園中衛生條件惡劣,也沒有保安系統,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威脅到幼兒安全。除了教學需要的桌椅板凳外,幾乎沒有配置任何幼兒的教玩具,幼兒在課間游戲時間放任自流,呆坐 、 聊天 、 吃零食 。 第三,從教學活動的開展看,識字寫字是幼兒的主要任務,教師按照教科書進行,沒有系統的教學計劃、教學安排 。
師資水平的高低是決定教育質量的關鍵。由于幼兒教育具有其年齡的特殊性與教育的獨特性,幼兒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必須依賴教師。目前,少數民族農村地區的教師隊伍情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隊伍質量參差不齊。二是教師隊伍缺乏穩定性。從管理上看,由于農村學前教育師資在數量上相對較少,在管理上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體系,培養培訓制度、教育教學工作制度、合理流動制度等尚未完備,致使學前教育師資隊伍補充和調整的隨意性較大;從工資待遇上看,幼兒園教師普遍不滿意自己的工資待遇;從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看,幼兒教師幾乎沒有在職接受培訓的機會,封閉在自己工作的幼兒園當中,得不到知識的更新,不能滿足其專業發展的需要。同時由于幼兒教育任務重,而社會認同低,許多教師都表示只要有機會就會選擇離開幼兒園工作,流動性較大 。
在農村幼兒園,由于教師專業化程度差距大、幼兒園設施不齊、場地不足以及教育觀念落后等原因導致農村幼兒教育質量不高。首先,少數民族農村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明顯。一塊黑板、一本教材成為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教師上課仍然是簡單的你問我答,我寫你記,教育內容也僅僅涉及到讀、寫、算,教育 方法也是傳統的灌輸式,教學中忽略了游戲對幼兒的重要性。由于班級中幼兒人數眾多,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只能關注到極少一部分幼兒,教師視線范圍以外的幼兒在教學中處于游離狀態,師幼互動行為很少出現,關注幼兒的個別需要無法實現。其次,對于幼兒園環境的創設能力相對較弱。幼兒園的環境也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承擔著幼兒的教育任務。少數民族農村地區大部分幼兒園只是把環境創設當成了幼兒園簡單的區別小學的一個標志,僅僅是幼兒園的裝飾品,在墻上畫一些畫、貼一些圖片、寫一些彩色的字,從此就不會更換,沒有將幼兒園的環境與幼兒緊密地聯系起來。最后,少數民族農村地區的幼兒園教育缺乏民族性。少數民族地區本身具有文化優勢,有豐富的本民族的自然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可是幼兒園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很少涉及到本民族的文化知識和特色,對于鄉土知識以及鄉土的材料的利用性較低。
我的對策與建議:
第一,明確教育觀念,加大幼教投入,實現多種形式辦園。
各級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領導的重視與支持,是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幼兒教育的重要前提條件。可是在少數民族農村現有經濟狀況下,要求大幅度增加對幼教投資是不現實的,因此要在合理使用財政收入的前提下,拓寬幼教經費投入渠道,重視探索努力擴大政府有限投資效益的策略。
第二,提高師資隊伍質量,加強幼兒教師的師資培訓。
幾乎所有教師都不是來自于正規的幼兒教師學校,這是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幼兒園無法避免的現實,這些教師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但不具備幼兒教育專業知識,基于這樣的情況加強對這些教師的培訓顯得尤為重要。當地教育部門要負責做好教師的在職培訓計劃,保證教師有機會參加各種形式的培訓和學習,幼兒園對內要留出時間組織開展全園學習,學習幼教的政策法規、科學育兒知識、或者觀摩名師錄像等,對外要與當地的示范性幼兒園做好對接,定期進行參觀和學習,或請骨干教師入園進行指導、交流。
第三,利用地方資源優勢,發展雙語民族學前教育。
幼兒教育中的環境也是教育的內容之一,民族農村學前教育本身在環境的創設上比起城市學前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和局限性。農村中不可能完全配備如城市幼兒園中的設備,但農村卻擁有豐富的鄉土資源與民族特色資源。農村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為兒童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教材資源,與其盲目照搬城市的教育內容與方法還不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為幼兒提供多種的貼近生活的教育內容。語言是教育的重要工具,在民族農村要嘗試發展雙語教育模式。一方面對于保 存、傳播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幼兒可以更快的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第四,加強對家長的宣傳與教育工作,促進家、園教育結合。
幼兒教育必須是家、園結合的教育,雙方要積極主動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過幼兒園與家庭雙向互動共同促進兒童的身心發展。首先,這就需要對家長進行幼兒教育重要意義的宣傳與教育, 使之逐步轉變封閉的觀念,認識到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學會配合幼兒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