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增祿
隨著年報、一季報披露工作落幕,在一季度股票型基金倉位略有下降而混合型基金倉位大幅提升的大背景下,QFII、社保基金、私募基金、保險、券商等機構(簡稱“機構”,下同)兩個報告期的持股情況也悉數浮出水面。在今年以來市場對創藍籌、新興科技產業的呼聲日漸高漲下,公募基金之外的機構投資者也如基金一季度增倉創業板公司一樣,由此前集中持倉傳統藍籌開始加大對中小創績優公司的配置。
我們以滬深300成分股作為傳統藍籌統計標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末,有221家公司滬深300成分股得到了機構的重倉持有,占滬深300全部標的股比重的73.67%。從機構的增減倉情況看,有85家公司一季度期間被機構增持或新建倉持有,100家公司遭遇了減持,另外還有36家公司機構持倉比重今年一季度末較去年四季度末沒有變化,增持公司比重為38.46%。
目前,在價值投資理念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機構對于增持股份的選擇多為業績成長穩定的公司。如在機構持倉居前的公司中,業績穩定的中國平安、貴州茅臺、招商銀行、伊利股份、格力電器等大白馬藍籌依然是年度或一季度被機構重倉持有的,只不過這些去年表現非常強勢的公司,隨著自身股票價格的持續抬升,業績增速與估值提升速度出現了不同步,如此也導致多家公司在今年一季度或多或少地被一些機構的進行了調倉。市場人士認為,隨著股價的回落,大藍籌白馬股的估值水位已逐步回歸,很多公司已具備重新建倉或增倉的價值,如銀行股從9倍回歸至7倍后,從投資角度看,長期投資價值明顯。
就白馬藍籌股來看,雖然多家公司在一季度被機構進行了調倉行動,但觀察發現,期間仍有公司被小幅加倉。如地產龍頭公司陽光城,一季度得到3家保險機構和1家社保基金的共同增持,3家保險機構一季度新進入了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的名單,早在去年四季度即重倉了陽光城的社保一一四組合一季度則再度加倉,持股數量增加了123.54萬股。一季度末,機構對陽光城的持股比重由去年四季度末的1.25%上升至5.98%。航空龍頭股南方航空,相比去年四季度,今年一季度社保一一八組合雖然出現了2085.34萬股的減持,但與此同時,澳門金融管理局和人壽保險卻相繼對其進行了5046.27萬股和4039.12萬股的建倉,由此機構整體持倉比重也相比去年四季度末提升了1%。觀察此類被機構增持的藍籌股的業績表現,陽光城雖然一季度凈利潤僅實現了6.19%的增長,但營收增速卻表現喜人,43.02億元的營業收入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77.56%;南方航空一季度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則分別實現10.1%和64.13%的同比增長。
因去年的持續大漲,傳統白馬藍籌股在今年出現“中場休息”,而此前表現平平的創藍籌卻在市場呼聲中日益高漲并獲得機構增配。以Wind資訊劃分的100只創藍籌概念股作為統計標的,今年一季度末,有81家公司進入機構重倉名單,其中有33家公司被新建倉或增持,被增倉公司占比達40.74%,高于傳統藍籌股的增持比例。
整體來看,創藍籌公司一季度業績表現多數優異,以目前被機構重倉的81家公司來看,有72家公司一季報凈利潤同比增長,39家增速超過了30%。創藍籌概念股中,一季度被機構增持比例最高的公司為三鋼閩光,凈利潤同比大幅增長了136.91%。從機構對其配置看,從去年四季度即開始重倉的平安證券一季度持股比重雖然沒有變化,但國兵晟乾成長2號權益投資集合資金、華潤信托瑞華定增對沖基金1號集合資金、豐贏68號集合資金3家私募機構卻紛紛對其進行了新建倉,一季度機構對其持股比重相較去年四季度末提升了12.27%。總的來看,在機構重倉且予以增持的公司中,多數公司基本面較為樂觀。
2017年是白馬藍籌股的牛市,上證50指數2017年大漲25.08%,滬深300指數漲幅亦高達21.78%,同期創業板指數下跌了10.67%,市場分化十分明顯,白馬股如格力電器、伊利股份2017年漲幅逾80%。不過,隨著2018年政策風口的偏移,市場資金在轉向創藍籌的同時,也開始撤離部分大白馬藍籌,這直接體現在近期大白馬藍籌持續調整的市場表現中,如伊利股份、老板電器、東阿阿膠等相繼出現大幅回調。
今年以來,新興產業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而這也讓機構資金的關注度從傳統藍中有所轉移。統計人工智能、芯片、獨角獸等近期市場熱門的概念板塊,不少公司在一季度期間得到了機構投資者的認可持有。統計顯示,上述三大概念囊括的92家公司中,有57家公司在一季度被機構重倉持有,占比61.96%。
對于新興概念股的整體持倉,雖然機構持股比重相對白馬藍籌股仍偏低,但如果從機構的增持比重看則相對更高。在57家機構資金重倉的公司中,有26家為一季度機構新建倉或增持公司,占比高達45.61%,明顯要高于傳統白馬藍籌股和中小創藍籌股的增持比重。
芯片概念股中,圣邦股份2018年四季度末還是僅有社保基金一一四組合1家機構對其重倉持有,2018年一季度末已增至3家,除了社保基金一一四組合,社保基金四一三組合與泰康人壽保險公司也加入了其前十大流通股東的名單。與此同時,概念股中的納思達、兆易創新、長電科技等公司也相繼得到了機構較為明顯的增持,持股比重相比去年四季度末提升幅度均超過了1%。同樣得到機構青睞的還有人工智能概念股勁拓股份、獨角獸概念股東方網力,一季度末機構的持股比例較去年四季度末分別提升了7.63%和3.09%。
隨著時間進入5月份,在市場持續調整的過程中,機構投資者繼一季度調倉后很可能在二季度中又進行新的調倉,而這從機構最新調研中或可見一些端倪。
統計數據顯示,4月份以來截至5月3日,兩市共有333家A股公司接待了機構的調研。其中,海康威視、匯川技術、珀萊雅、衛寧健康、華東醫藥等公司二季度以來更是已經密集接待了超過百家機構的集中調研。以海康威視為例,該公司一直是機構調研的“寵兒”,在機構持倉中,該公司不僅吸引了寶盈基金、摩根大通、騰訊投資、從容投資等眾多國內外機構,還收獲大華股份、恒生電子、中廣核集團、陜西能源集團等公司的關注。據悉,海康威視2017年營業收入、凈利潤均保持穩定增長。其中,公司年報看點較多,比如螢石業務的發展狀況。2016年,公司首次將創新業務從總營收中拆分出來,將螢石業務單獨呈現,該業務全年營收超過1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倍,毛利率達到35%;其他創新業務總營收為5.65億元,同比增長275.41%。
和一季度機構持倉從主板向中小創公司轉移類似,近期機構調研也明顯突出機構對中小創公司的重視度。在目前被機構調研的333家公司中,中小創公司高達253家,占比75.98%。招商證券認為,產業層面而言,當前正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爆發前夜,稱之為“智聯網”為核心的機器革命,將會在未來5到10年內再次改變人類的生活和生產,而驅動智聯網革命的核心邏輯之一就是“數據變現”,數據變現將帶來基礎層硬件(集成電路、OLED、服務器)以及應用層(云計算、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的持續發展。因此,繼續看好由政策和產業層面的雙輪驅動將帶來核心科技類主題自主創新/國產替代(集成電路/云計算/大數據/工業互聯網/創新藥/OLED/軍工等)的持續超額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