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瀟凌
摘要:美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語文學科也承擔著對學生進行美育的任務。自新課程改革以來,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增加了豐富的圖像資料,為語文教學實現美育目標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語文教育要更想好地承擔起對小學生進行美育的使命,實現美育的目標,就需要對教材中的美育資源進行發掘,提高自身的美學修養,借助多學科交叉的方法,將文學與攝影有機銜接。
關鍵詞:語文;攝影;跨學科;系統教學;美育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5〕71號)第八條提出,要“加強美育的滲透與融合”,提倡美育與各學科教學、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尤其提出要充分發揮語文、歷史等人文學科的美育功能,強調大力開展以美育為主題的跨學科教育教學,將相關學科的美育內容有機整合。自新課程改革以來,語文教科書較之前發生了較大變化,各版本都增加了大量的圖像資料。這些圖像資料中包含著豐富的美育信息,有待一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挖掘和采集。作為攝影教師,筆者在此談談語文與美術跨學科教學的問題,希望有助于語文教師進一步提升語文教學的美育功能。
現行語文教科書中都有一定數量的圖像資料。據統計,上教版語文教材中圖像資料最多,約880種;其次是人民版,教材中也有近450種。顯然,語文教材中的圖像資料是相當豐富的。這些圖像資料包括古詩詞風景、課文場景插圖以及大量的神話圖片。無論是風景、古跡圖片,還是反映課文場景的圖片,都在一定程度上把語文抽象文字表達出的意境具體化,圖文結合,直觀地展現作者表現的美,反映了時代精神,具有重要的閱讀價值和藝術價值。從語文教育和美術教育的角度看,這些圖像資料對文字內容起到補充、闡釋的作用,印證了文字記載的審美,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詩詞的意境。因此,語文教師正確地闡釋和解讀配圖資料顯得尤為重要,而有效開發和利用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圖片、掛圖、插圖等教學資源,地也有助于學生理解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問題。
如在講授《手術臺就是陣地》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當時創作的大量戰時攝影作品。戰地記者們在抗日戰爭中,為拍攝了大量的攝影作品,這些攝影作品真實、直觀地再現了中國軍醫抗擊侵略者的光輝形象和英勇不屈的戰斗精神。總之,圖片類教學資源更容易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感染力。攝影圖片類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使學生在獲得語文知識的同時,豐富情感,提高精神素質,促進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實現。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不同學科的特點與課程標準決定了學科教學中側重點的不同。語文學科中涉及視覺畫面的內容注重描繪環境、時代背景對文章視覺畫面的影響。語文與攝影的跨學科教學,重在把兩門學科間有邏輯和自然聯系的內容進行合理的組織、調整或融合,使它們能夠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從而形成合理的系統結構,發揮綜合教學的整體功能,通過兩門學科間內容的延伸、滲透與融合,實現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以下的教學案例正是在語文教學中圍繞語文與攝影學科知識點的銜接而進行的教學嘗試。
語文與攝影學科內容銜接的跨學科教學案例:虹口區青少年活動中心老師,在給柳營路小學四年級學生講授戰地攝影賞析課時,應用上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第一學期第三單元《手術臺就是陣地》,依據小學語文課文,對戰爭中“敵機不斷在上空盤旋,炮彈不斷地在周圍爆炸。”有了抽象的認識,然后展現世界著名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拍攝中國抗日戰爭的真實照片,對戰地攝影有了立體的形象的認識。欣賞名作,指出作品名稱、作者及其在藝術史上的地位。教師出示羅伯特卡帕拍攝并刊登在時代周刊封面的著名攝影作品《中國士兵》,請學生觀察后描述對畫面的感受。教師通過和學生的互動得出:戰地攝影的危險,戰地攝影師的偉大以及戰地攝影作品對人們了解戰爭起到的史料作用。教師的攝影教學,用攝影學科的基本觀點,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攝影作品和語文課文中語言語句的內在聯系,鼓勵學生用攝影與語文學科相聯系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符合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跨學科探究式學習的要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中提出:“加深對語文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從課標中可以解讀到的是語文教學需要創設藝術的氛圍與情境,使學生認識和了解語文。然而,現實的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偏重文字部分的講授,忽視了對配圖氣氛的介紹與解讀,加之教材中涉及攝影作品的教學圖片較少,使學生難以把握攝影作品的風格,審美體驗和審美情感進而受到影響。部分教師由于缺乏藝術素養,教學方法單一,僅限于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簡單講解,難以使學生在藝術的氛圍中認識語文。
如上教版三年級第二學期古詩誦讀《游子吟》配圖,是對詩文描述畫面的深刻體現。因此,筆者在教學中,與語文老師探討,建議語文教師在講授詩文的內容之前,由攝影教師在攝影興趣課上,先對課文配圖講述攝影知識,讀懂配圖,課后作業還可以要求學生搜集一定數量的與詩文有關的插圖,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配合必要的文字說明進行教學,然后語文教師對學生已有的畫面的理解,緊扣語文課標和教科書進行詩文教學。同時,語文老師對于課文配圖的藝術語言、與課文有關的畫面感等方面適度講解,使學生在藝術的氛圍中認識語文。正如馬克思所說:“如果你想得到藝術上的享受,那你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師應努力培養自身的藝術素養與綜合能力,提高讀圖、識圖能力,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語文教學生動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