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同成 張云萍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青島版) 六年制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信息窗1。
【教材分析】
本信息窗內容是學生掌握了比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尊重學生的認知基礎,并以學生熟悉的啤酒生產原料運輸為素材,通過本信息窗的學習,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并為今后的數學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能用不同的方法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
2.經歷比例基本性質的探索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猜想與驗證、觀察與概括能力。
3.在探究的過程中,培養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形成合作學習的意識,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比例的意義和性質的理解與應用。
【教學難點】比例意義和性質的探究。
【教學過程】
談話:同學們,你們知道青島都有哪些產品非常有名?(學生根據自己的了解回答)青島啤酒享譽世界各地,這節課,我們將一起去探索啤酒生產中的數學問題。
出示課件:這是一輛貨車正在運輸啤酒的主要生產原料——大麥芽。
這是它兩天的運輸情況:
從圖中,你得到了哪些數學信息?
引導:根據表格信息,寫出這輛貨車每天運輸量與運輸次數的比。
預設:第一天,運輸量與運輸次數的比是16:2;第二天運輸量與運輸次數的比是32:4.(板書:16:2 ;32:4)
追問:根據表格中的信息,你還能找到那些比?
提問:比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內容,你還記得怎么求比值嗎?
預設:用比的前項除以后項得到的商就是比值。
談話:請你求出16:2 和32:4這兩個比的比值。
預設:16:2=8;32:4=8
(一)理解比例的意義。
引導:像16:2=8;32:4=8這樣比值相等,說明這兩個比相等,那么這兩個比之間可用什么符號連接?
預設:等號(師擦去比值,在兩個比之間用彩筆添上“=”)
談話:請你接著求一下其它比的比值,看看能不能再找到相等的比用等號連接起來?
預設:2:16=4:32 4:32 = 2:16
2:4=16:32 16:32 = 2:4
4:2=32:16 32:16 = 4:2
引導:數學就是這么簡單,一不小心就創造出了新知識。像這樣的式子叫比例。(板書:比例)你能說說什么是比例嗎?同桌的同學交流一下。
預設: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根據學生回答完整板書: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鞏固練習:下面是不是比例,為什么?
2. 0.3:0.4和3:4
預設:這只是兩個比,不是比例,比例是個等式。
追問:這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你怎么判斷?
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都是 ,所以可以組成比例。
小結:通過這個練習,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二)自主學習,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
談話:組成比例需要兩個比,也就是四個數,組成比例的這四個數,有自己的名稱,請大家看書自學比例的各部分名稱。
學生自學。
交流:誰來交流一下你的收獲?
預設:a:組成比例的這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如 16∶32= 2∶4中16、4是外項,32、2是內項。(板書:內項和外項)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1.研究素材,猜測規律
引導:仔細觀察這些比例,你有什么發現?把你的發現和小組內的同學交流一下。
學生小組內交流。
班內集體交流。
預設: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追問:剛才,我們發現了在一個比例中,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的積,那它們的和、差、商之間是不是也有這樣的關系呢?
學生舉例說明。
2.討論交流,驗證規律
探究學習單:比: 比:
比值: 比值:
比例:
兩個內項的積:
兩個外項的積:
結論:
班內展示驗證過程。
3.總結規律,回顧提升
小結: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個規律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質。(板書課題。)猜想、驗證、總結是我們數學學習經常用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1.基本練習
(1)利用比例的意義或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1>6:3和8:5 <2> 0.2:2.5 和 4:50 <3>12 :14 和2: 4
(2)在a:7=9:b中,( )是內項,( )是外項,a×b=( )
2.變式練習
(1)在比例里,兩個內項的積是18,其中一個外項是2,另一個外項是( )。
(2)在一個比例里,兩個外項互為倒數,那么兩個內項的積是( ),如果一個外項是 ,另一個外項是( )。
3.拓展練習
(1)12:3=4:( )。追問:你是怎么想的?根據是什么?
(2)如果5a=3b,那么ab = ( ), ba =( )。
四、全課小結,暢談收獲。
談話:同學們,40分鐘馬上就要到了,讓我們來談談收獲吧!咱們從學會了什么知識,掌握了什么方法,有什么感受這三個方面來談,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