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杰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倡導從師生互動交流細節入手,激發學生交流的興趣,形成師生的有效交流。課堂教學是一個個鮮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與對話,動態生成是它的重要特點。整個教學進程中,隨時都有可能出現教師預料不到的情況和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具有一雙敏銳“發現”的慧眼,及時捕捉師生互動交流中的“亮點”,關注這類細節,使課堂生成別樣的精彩。
數學課堂中的師生交流內容是豐富多彩,瞬息萬變的,尤其是學生的語言信息反饋,它除了檢測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外,還承載著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任務,教師的下一個教學點應該從哪里切入。
在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教師經常會安排學生之間進行合作、交流、互動,在學生進行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其實有很多學生已經通過操作掌握了某個知識點,但不知如何表達,因此,在交流過程中,會出現一些不容易被人發現的細節行為,如果教師能及時捕捉這些細節,就會讓它成為一種生成性教學資源。
如在上五年級下冊的因數和倍數這個單元時,由于概念很多,學生記起來總是感到很困難,少數同學是理解性記憶,大多數同學是死記,導致在運用時不能正確的區分。總是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這個教學問題一直困擾著我。而一次練習課中的一個小插曲,讓我尋求到了方法。師:自然數按因數個數分,可以分為幾類?分別是哪幾類?生: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是:質數、合數和1。師追問:為什么1不能放在質數和合數里?生:1只有一個因數,所以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我突然靈機一動:我們一起做一個小游戲,能不能像描述1一樣用“既……也……”描述一下其它數呢?學生睜大一雙雙疑惑的眼睛看著我,此時我知道,學生求知的欲火被點燃了。我來舉一個例子:7既是質數,也是奇數。學生明白了以后,師生就一起開始游戲起來。我先找一些一般的數,如5、8、9、12……等,學生是越說興趣越濃。我趁熱打鐵,誰來說說2,生1:2既是偶數,也是質數。我正想舉下一個例子時,我還看見有一個學生的手舉得老高。你還有什么意見?他慢慢站起來說:2既是偶數,也是最小的質數,還是質數中唯一的一個偶數。這樣說能記住這些特殊的數。全班不約而同的響起了掌聲。游戲此時此刻進入了高潮,那么3呢?4呢?……課后,我布置了一個作業,同學們可以兩個為一組,互相說數。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就在輕松中掌握了本單元的知識。只要我們平時善于捕捉課堂細節,機智應變,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而教師面對的每一個學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積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策略。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去動手實踐、自主探索,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徑去觀察、猜測、驗證、從而解決問題。為了達到這樣的教學謎底,教師教學語言的指向性應該非常明確,并給與學生說的內容提示。如果教師教學語言細節處理得當,不僅會使學生的不斷碰撞產生新的火花,生成靈動課堂,而且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中用排水法測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時,學生根據例題的模型,很快就掌握了方法。當時我就想:是否讓學生拓展一下思維。想到這里,我就在黑板寫出水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1千克水的體積是1升。同時談話:同學們,知道嗎?我們還可以用排水法“稱”出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我把這個“稱”字說得悠長激昂,問題一出,當即燃起了學生的求知興趣,我就趁熱打鐵,現在就用手中的容器、水、石塊,老師再提供一架天平,根據黑板上的提示,你能想辦法“稱”出石塊的體積嗎?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并記錄方法。我又把這個“稱”字說得低沉神秘。剛一說完,教室里就沸騰起來,你一言,我一語議論開來。我也參與其中,和學生一起研究,討論,并做適當引導與提示,想水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引導學生如何把水的質量轉化成石塊的體積,最終想到了解決問題的策略。
汪中求在他所著的《細節決定成敗》一書中提到:“一定要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的確,課堂教學是由許多教學環節組成的,而每個教學環節又是由一些教學細節構成,一堂課最能體現教學效果的莫過于課堂中那些閃光的細節。一節成功的課要求教師必須處理好教學中的若干細節。想要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能,完善數學課堂,做出一節比較滿意的數學課,就需從完善最小的細節入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我們就從交流細節開始關注,做到教學精彩從“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