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士迎
【摘 要】 目的:探討老年患者下肢手術椎管內麻醉的應用及麻醉效果。方法:選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入院行下肢手術的老年患者40例,其中20例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20例患者采用腰硬聯合麻醉,分別列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比較兩組老年患者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時間、首劑維持時間、達到最高平面時間以及出現惡心嘔吐、呼吸困難等不良反應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麻醉顯效15例,有效4例,無效1例,麻醉總有效率為95%,高于對照組的80%,P<0.05。在麻藥起效時間、首劑維持時間以及達到最高平面時間指標上,觀察組患者均好于對照組,P<0.05。最終觀察組出現1例惡心嘔吐,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低于對照組的20%,P<0.05。結論:采用腰硬聯合麻醉是臨床上老年患者行下肢手術的有效麻醉方法,能夠最大程度地保持麻醉效果,降低不良反應。
【關鍵詞】 老年患者;下肢手術;椎管內麻醉;麻醉效果
臨床上每年需要進行下肢手術的老年患者數量較多,具體的下肢手術如股骨頭置換術、全髖置換術以及脛腓骨骨折手術等等,由于老年患者身體機能下降,應用麻醉藥物產生的代謝緩慢,手術風險高,耐受性低,所以通常臨床上會采用椎管內給藥的方式進行,以降低手術風險,穩定老年患者的血流動力學,讓患者都能保持到清醒狀態,更利于掌握其精神狀態[1]。但采用的椎管內給藥方法不同,最終的麻醉效果也各不相同。本研究選擇本院2017年全年的40例行下肢手術椎管內麻醉給藥的老年患者,回顧性分析采用不同麻醉方法的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將分析的情況作如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入院進行下肢手術的老年患者中選出40例,以患者所采用麻醉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0例。其中,觀察組患者男女比例為11∶9,年齡在62~78歲之間,平均為(67.6±2.8)歲,經分級包括ASAI級14例和Ⅱ級6例。對照組中,男12例,女8例,年齡范圍為61~80歲,平均年齡(68.7±3.0)歲,經分級包括13例ASAI級和7例Ⅱ級。兩組患者一般資料中的年齡、性別、分級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患者ASAI~Ⅱ級之間,年齡≤80;2)經檢查患者心電圖、肝腎功能、胸片等基本正常;3)患者心功能為Ⅰ級~Ⅲ級;4)患者均配合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存在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2)有嚴重高血壓和糖尿病的患者;3)存在心梗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4)不配合本研究,不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1.3 麻醉方法
本院為對照組患者提供連續硬膜外麻醉,送患者入手術室后,連接心電監護與鼻導管進行吸氧,開放靜脈,取患側臥位,選用L3-4間隙,進行常規消毒鋪巾,為患者行硬膜外穿刺,置入硬膜外導管,控制置管深度為穿刺深度多3cm,置管成功以后固定導管,再取患者平臥位,硬膜外給于2%利多卡因試驗劑量3mL,5分鐘后無蛛網膜下腔阻滯征象硬膜外分兩次給于1.73%碳酸利多卡因10mL,以患者的實際情況確定麻醉平面并對麻醉的深度進行調整。本院為觀察組患者提供腰硬聯合麻醉,硬膜外麻醉的方法與對照組相同,將硬膜外穿刺針置入硬膜外腔,采用腰麻針在硬膜外穿刺針中繼續穿刺,直到出現突破感,觀察患者是否出現觸電的感覺,如果有異感則要及時調整位置,如果沒有就可以繼續行椎管內給藥,緩慢為患者注入10%葡萄糖1mL+0.75布比卡因2mL混合液共1.8mL,在10s內注射完成,退出腰麻針行硬膜外置管,讓患者保持平臥,調整其麻醉平面[2]。
1.4 觀察指標
醫療人員為患者詳細記錄麻醉起效時間、首劑維持時間以及達到最高平面的時間,統計兩組患者出現的惡心嘔吐、呼吸困難等不良情況,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同時以如下標準比較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1)顯效:完成手術后患者表示術中無疼痛感或其他不良的刺激感受;2)有效:手術基本能完成,患者在術中感受到輕微的疼痛與不良應激反應,但在能夠承受范圍內;3)無效:患者的疼痛感強烈,不滿足上述要求[3]。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比分析,計數資料以(n,%)的形式表示,通過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以t檢驗,P<0.05表示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麻醉效果
觀察組患者麻醉總有效率為95%,高于對照組的80%,P<0.05。
2.2 相關麻醉指標
觀察組患者起效時間更短,首劑維持時間更長,達到最高平面時間更短,這些指標都好于對照組,P<0.05。
2.3 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低于對照組的20%,P<0.05。
3 討論
臨床上,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機能減退,并發癥較多,所以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都會出現病變,而呼吸系統疾病對椎管內麻醉又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對于老年手術患者需要考慮諸多的因素[4]。在為老年手術患者麻醉方式選擇時,首先要考慮到滿足手術要求,其次就是要注意減少生理干擾,特別是一些高危老年患者。在國外的相關報道中,有學者提倡布比卡因腰麻,如果不存在嚴重疾病,只要操作和用藥得當,那么就能確保術中很好地維持患者呼吸與循環穩定。國內針對臨床采用椎管內麻醉的老年手術患者,要考慮到椎管內麻醉交感神經節前纖維被阻滯,血管擴張有可能導致血容量不足。應用腰硬聯合麻醉也要注意一些問題,即老年患者自主神經調節功能減退,相對的心血管應激反應比較遲鈍,因此可能出現老年患者的血壓下降和心率代償能力下降的情況,麻醉醫生要注意預防手術中低血壓時間過長而降低患者心血管順應性[5]。
比較連續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聯合麻醉的兩種椎管內麻醉形式,其中前者的起效比較慢,很容易導致患者出現阻滯不全而降低麻醉的效果,甚至還必須術中更換麻醉方法,增加患者痛苦,后者則結合了前者以及蛛網膜下腔麻醉的優點,對患者呼吸系統影響非常小,同時麻醉起效快,等待時間大大縮短,不良反應減少,對患者手術有更好的支持作用。
在本研究中,采用腰硬聯合麻醉的觀察組患者麻醉總有效率、起效時間、首劑持續時間、達到最高平面時間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這些指標都比采用連續硬膜麻醉的對照組患者更好,P<0.05。
綜上所述,針對進行下肢手術的老年患者,為其提供腰硬聯合麻醉,起效快,能夠更快地達到最高平面,確保了較長的藥效維持時間,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因此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國偉.老年患者下肢手術椎管內麻醉不同方法的比較[J].吉林醫學,2014,35(05):1011-1012.
[2] 胡曉輝.老年患者下肢手術椎管內麻醉的應用及麻醉效果評定[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09(21):68-69.
[3] 李佳清,毛茹,常勝和.不同麻醉方法在高齡患者下肢手術中的應用效果比較[J].山東醫藥,2013,53(26):70-72.
[4] 羅克全,王培達.不同椎管內麻醉對老年下肢手術患者血流動力學影響[J].中國臨床醫生,2013,41(11):49-50.
[5] 程洪武.不同鎮靜方法對下肢手術椎管內麻醉老年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J].安徽醫藥,2014,18(02):34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