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登翠
【摘 要】 目的:探討高危手術患者發生院內壓瘡的調查分析及感染監測的價值。方法: 以科研項目的形式開展專項工作,由專人對本院高危手術患者進行院內壓瘡調查分析及感染監測。結果:觀察組壓瘡發生率為19.1%,對照組壓瘡發生率為48.7%(P<0.05);觀察組壓瘡感染率為0.0%,對照組壓瘡感染率為5.6%(P<0.05);患者的年齡越高、實施骨外科手術或腦外科手術、實施全身麻醉或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手術時間越長出現院內壓瘡的比率越大(P<0.05)。結論:高危手術患者發生院內壓瘡的風險較高,針對壓瘡發生的誘因進行預防干預,能夠降低院內壓瘡發生率與感染率,提高患者手術治療的安全性。
【關鍵詞】 高危手術患者;院內壓瘡;感染監測
壓瘡系身體局部長期受壓使血液循環受阻而引起的皮膚及皮下組織缺血而發生水皰、潰瘍或壞疽。在院內壓瘡事件中高危手術患者占到70%以上,而由壓瘡引發的一系列并發癥則對患者的治療形成了較大的潛在威脅[1]。現以本院高危手術患者的治療數據為基礎,探討高危手術患者發生壓瘡的影響因素并對可能存在的感染風險進行監測。
1 資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對本院各科于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9月9日申報的95條壓瘡記錄進行調查,以篩查出的37例高危手術患者納入到對照組,為項目干預措施實施前;對本院各科于2016年9月10日至2017年9月9日申報的221條壓瘡記錄進行調查,以篩查出的68例高危手術患者納入到觀察組,為項目干預措施實施后。對照組:男20例、女17例,年齡25~65歲、平均年齡(47.65±1.20)歲,住院時間3~15d、平均住院時間(8.31±1.45)d;觀察組:男40例、女28例,年齡26~64歲、平均年齡(47.50±1.15)歲,住院時間3~14d、平均病程(8.50±1.50)d;兩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調查與干預方法
1.2.1 調查方法 以科研項目的形式開展專項工作,由專人對本院高危手術患者進行院內壓瘡的調查分析及感染監測。
1.2.2 干預方法 1)投入部分資金,增加防治壓瘡必要的設施、設備及防控用品,在院內宣傳推廣應用規范的流程(技術路線),做好壓瘡相關知識的培訓及宣教,完善相關制度并督導落實;2)成立預防高危手術患者發生院內壓瘡專項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將高危手術患者院內壓瘡發生率較高的骨外科、神經外科確定為預防高危手術患者發生院內壓瘡的創建示范科室;3)啟用壓瘡登記、上報系統,由專人篩查出高危手術患者相關信息,并對患者發生的壓瘡風險進行評估:根據普定縣人民醫院手術患者壓瘡風險因素評估表對患者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年齡,體質量指數,受力點皮膚,手術體位,預計術中施加的外力,預計手術時間,特殊手術因素共7項內容,累積各條目總分,10-11分為高度危險,≥12分為非常危險,分值越高,患者發生壓瘡的風險就越高,根據累積總分的不同實施分級干預措施,尤其是非常危險患者,應特別注意術前原始體位的擺放,重點部位的保護,以及實行護理部質控小組的監控等;4)對壓瘡的易患部位進行了解,并注意檢查不同臥位時相應好發部位的皮膚組織情況。
1.3 觀察指標
1)對比不同時間患者院內壓瘡的發生率及感染率;2)對院內壓瘡發生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 20.0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匯總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當P<0.05時數據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院內壓瘡發生率、感染率
觀察組壓瘡發生率為19.1%;對照組壓瘡發生率為48.7%(P<0.05);觀察組的壓瘡感染率為0.0%,低于對照組5.6%的壓瘡感染率(P<0.05)。見表1。
2.2 院內壓瘡發生率影響因素
本次共統計院內壓瘡患者31名;其中,患者的年齡越高、實施骨外科手術或腦外科手術、實施全身麻醉或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手術時間越長出現院內壓瘡的比率越大(P<0.05)。見表2。
3 討論
高危手術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受到手術傷口、治療體位、身體狀況等因素的影響,往往需要長期臥床,由此極易形成血管的長期壓迫并導致壓瘡現象的發生[2]。
壓瘡的出現易給患者帶來一系列的并發癥,并且高危手術患者一般身體抵抗力較差,壓瘡的發生會進一步加劇病情從而影響手術療效[3]。為此,加強對高危手術患者的臨床干預以降低壓瘡與感染發生率是臨床上必須關注的問題。本文研究顯示,觀察組壓瘡發生率為19.1%,對照組壓瘡發生率為48.7%;觀察組的壓瘡感染率為0.0%,低于對照組的5.6%;所以,實施監測干預后患者的院內壓瘡發生率、感染率均明顯下降。本文研究發現,患者的年齡越高、實施骨外科手術或腦外科手術、實施全身麻醉或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手術時間越長出現院內壓瘡的比率越大,因此,在對高危手術患者進行院內壓瘡與感染的預防干預時,必須重點照護老年患者,通過相關風險因素的評估,從而實施有針對性的分級干預措施,最終降低壓瘡的發生率與感染率[4]。
綜上所述,高危手術患者發生院內壓瘡的風險較高,針對壓瘡發生的誘因進行預防干預,能夠降低院內壓瘡發生率與感染率,提高患者手術治療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張小茹.為高危壓瘡患者提供術中壓瘡護理對壓瘡發生的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7,15(23):83-85.
[2] 余紅梅,葉娟,葉啟發.肝移植術后急性壓瘡與慢性壓瘡發生的高危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武漢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37(04):666-669.
[3] 周麗芳,彭麗春,邱瑜,等.自制手術室壓瘡風險評估表在術中壓瘡高危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01):161,163.
[4] 劉金寧.壓瘡風險評估應用于手術室高危壓瘡患者的效果探討[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15):2171-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