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俊
【摘 要】 目的:分析鳥巢護理干預對新生兒神經發育評分及疼痛評分的影響。方法:選擇本院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16例新生兒為研究主體。劃分為A組和B組,均是108例。A組給予鳥巢護理干預,B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對比護理效果。結果:A組的行為能力、主動肌張力、nABA(神經發育行為量表)總分、nABA附加分均高于B組,對比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侵入性刺激后1min與5min的nIPS(新生兒疼痛量表)評分均低于B組,對比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為新生兒實施鳥巢護理可改善其神經發育情況,減輕其護理疼痛感,具有較佳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 鳥巢護理;新生兒;神經發育;疼痛評分
新生兒的大腦發育較為迅速,代償能力強,是生長發育的起步階段。新生兒時期的神經發育情況和遺傳因素相關,且受生活環境影響。該時期的生長發育狀況關乎其日后的機體免疫力與抵抗力,可影響其身心健康[1]。目前,臨床護理工作將新生兒護理列入重點課題,注重新生兒護理期間的舒適感與安全感,進而促進其身心成長。本研究特選擇本院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16例新生兒為研究主體,旨在分析鳥巢護理干預對新生兒神經發育評分及疼痛評分的影響,詳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16例新生兒為研究主體,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劃分為A組和B組,均是108例。A組中,男57例,女51例;胎齡為31~38周,平均(35.14±0.29)周;生產方式為:61例順產,47例剖宮產。B組中,男58例,女50例;胎齡為32~39周,平均(35.24±0.34)周;生產方式為:63例順產,45例剖宮產。對比以上數據,兩組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1.2 方法
B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即耳鼻喉護理、皮膚護理、喂養護理和生命體征監測等。A組給予鳥巢護理干預,對角折疊純棉包被,使其呈滾筒狀,制成橢圓形鳥巢,高度為3~5cm為宜。將“鳥巢”置入保溫箱中,使其緊貼新生兒的臀部與背部,并能適度控制新生兒的肢體活動。將“鳥巢”置入暖箱中進行預熱,溫度以34℃為宜,準備一棉枕墊于新生兒肩頸部,使其頸部處于正中位置,防止過度彎曲或伸展,使其保持舒適體位,于身上蓋一棉布,將床板搖高30°,使其身體為中位,肩部內收,下頜部收斂并靠近身體,膝關節輕度彎曲,髖關節內收。根據其胎齡、體溫與體質量適度調整箱內溫度,使其舒適度提高。每4~6h給予1次撫摸護理,先使新生兒處于俯臥位,接觸其背部與臀部,然后調整為側臥位,撫摸其四肢,再調整為仰臥位,撫摸其胸部、頭部與腹部。撫摸手法為橫推、豎推與揉搓等,力度應適中,手法需輕柔。撫摸期間應用安慰性語言、親切的眼神和新生兒溝通。定時播放搖籃曲或兒童音樂,每次30min,每日3次,音量為40~45dB。
1.3 觀察指標
利用nBnA評估新生兒的神經發育情況,包括行為能力(6項)、被動肌張力(4項)、主動肌張力(4項)、原始反射(3項)和一般狀態(3項)。各項評分為0~2分,共40分,分數低于35分則為發育異常。并以聽定向反應與非生物定向反應作為nBnA附加分,分值為0~4分,分數高者,神經發育良好。
利用nIPS量表評估新生兒的疼痛情況,包括聲音強弱、持續時間長短、面部表情、口型變化、肌張力改變與四肢動作等行為指標,評價侵入性刺激后1min與5min的疼痛評分,分數高者,疼痛度高。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通過SPSS 16.0軟件加以處理,計量數據用(±s)表示,行t檢驗,若P<0.05,則說明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神經發育情況
A組的行為能力、主動肌張力、nABA總分、nABA附加分均高于B組,對比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對比兩組疼痛評分
A組侵入性刺激后1min與5min的nIPS評分均低于B組,對比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新生兒同成人一樣,需要在護理干預時滿足其精神需求和生理需求,并能給予其足夠關注,提高護理舒適感[2]。鳥巢護理基于發展性照顧理論而產生,其通過自制“鳥巢”可為新生兒營造類似于胎盤或子宮的環境,使其得到心理滿足。有研究認為:母體宮內體位是新生兒的最舒適與安全體位[3]。因此,鳥巢護理中使新生兒四肢緊貼棉布,身體呈自然屈曲狀,可模擬子宮內環境,使其生理活動相對穩定。撫觸護理可刺激新生兒感覺器官,提高其中樞神經的興奮性,使中樞系統的反應性增強,眼神與語言交流能夠使新生兒感受到愛意[4]。各種護理的綜合使用能夠延長新生兒的睡眠時間,使其體質量有所增長,并促進其生長發育。結果為:A組的行為能力、主動肌張力、nABA總分、nABA附加分均高于B組(P<0.05);A組侵入性刺激后1min與5min的nIPS評分均低于B組(P<0.05)。與黃夏純等[5]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可見,鳥巢護理可促進新生兒神經發育,減輕因侵入性操作造成的護理疼痛感,其臨床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 嚴潔,安瑩瑩,唐寧,等.防撞條聯合鳥巢護理在新生兒黃疸光療中的療效[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04):647-649.
[2] 薛云麗,楊靜,楊麗,等.鳥巢式護理在新生兒硬腫癥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23):84-85.
[3] 周金林.鳥巢式護理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現代養生(下半月版),2017,(12):190-191.
[4] 楊曉玲.探究鳥巢式護理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實用醫藥,2017,(36):189-190.
[5] 黃夏純,成麗瓊,嚴素芬.新生兒護理中鳥巢式護理模式的臨床效果探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7,(23):3576-3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