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翠芳
【摘 要】 目的:探討延續性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自護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方法:選取本院于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62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31例。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給予研究組延續性護理干預。比較兩組干預前后自我護理能力(ESCA)、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變化情況及護理滿意度。結果:與干預前相比,兩組ESCA、ADL評分均明顯改善,且研究組改善幅度更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明顯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采用延續性護理干預,可明顯改善患者自護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護患關系。
【關鍵詞】 腦卒中偏癱;延續性護理;自護能力;日常生活能力
腦卒中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因腦部血管突發破裂或血管發生堵塞導致血液無法正常進入大腦,使腦部組織出現缺血性損傷的腦血管疾病,具有較高發病率,即使及時進行有效的治療,也會導致患者出現失語、偏癱等功能障礙,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下降,降低其生活質量[1-2]。因此后期實施有效康復護理以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日常生活及自護能力,促進身體功能恢復具有重要意義。有相關研究表明腦卒中偏癱患者出院后實施延續性護理措施利于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預后[3]。故本研究將進一步探討延續性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自護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62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31例。研究組男18例,女13例;年齡46~75歲,平均年齡(57.63±2.84)歲。對照組男20例,女11例;年齡44~78歲,平均年齡(58.13±2.9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包括:用藥指導、運動康復指導、出院指導等。給予研究組延續性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成立護理小組。小組成員5名(均具有3年以上工作經驗者),其中包括康復理療師1名,護士長1名,3名護理人員,由護士長進行整體策劃及指導,定期組織座談會,以討論延續性護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制定解決方案。2)院前評估。患者出院時使用ESCA 及Barthel指數評估量表對患者進行評估,進而根據調查情況及患者病情制定針對性康復護理計劃;出院前建立QQ或微信交流平臺,便于患者及其家屬遇到問題能夠及時得到解決。3)護理內容患者出院時發放健康指導手冊、日常生活管理手冊及健康聯系卡等,以便于出院后進行康復鍛煉;出院后2個月內每周進行1次電話隨訪,第3個月每間隔2周進行一次電話隨訪,以了解患者身體健康狀況及康復訓練情況,并根據隨訪后情況及時對康復訓練內容進行調整;并于每個月底進行1次家訪,護理人員通過耐心與患者進行溝通,充分了解患者心理,及時經心理疏導,并將情緒轉移法、放松訓練法告知患者,幫助其自行調節心理狀態;講述腦卒中偏癱相關知識及堅持康復鍛煉的重要性及目的,提高自我康復鍛煉意識;家訪期間針對患者提出問題詳細作出解釋,并落實到延續護理工作中;每天由護理人員在QQ群或微信群中發送與腦卒中癱瘓康復鍛煉相關知識及視頻,并由康復理療師通過語音或錄制視頻進行講解,使患者能夠充分了康復鍛煉對自身護理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并定期發布復查公告,督促患者定期進行檢查。
1.3 觀察指標
1)自護能力與日常生活能力。分別使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及Barthel指數評估量表分別評價患者干預前及干預后自我護理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分數越高,表明自我護理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越強。2)護理滿意度,使用本院自制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表進行評價,量表克倫巴赫系數為0.817,分半信度為0.696,滿分為100分,護理滿意度越高分數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自護能力與日常生活能力
干預前相比,兩組ESCA、ADL評分均明顯改善,且研究組改善幅度更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護理滿意度
對照組護理滿意度評分(70.53±3.14)分,研究組護理滿意度評分(89.64±3.75)分,研究組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明顯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偏癱是腦卒中發生后的一種后遺癥,是患者肢體出現功能障礙,無法正常行走生活,因此應加強出院后護理,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延續性護理模式主要將延續作為主體,體現了將醫院護理轉移至家庭的一種轉變,而這一護理模式有效保證患者出院后能夠繼續提供有效的護理內容,有效解決了患者出院后的康復需求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問題,更加利于患者出院后康復治療[4]。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后相比,兩組ESCA、ADL評分均明顯改善,且研究組改善幅度更大。表明延續性護理可有效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自護能力,促進患者身體康復。究其原因為延續性護理通過組建經驗豐富護理小組對患者進行日常生活能力、自護能力評估及定期隨訪,制定了針對性的護理方案,通過患者交流溝通,并正確指導患者進行情緒的釋放及轉移,使其保持良好心態,積極配合護理干預,提高自我護理的責任感;宣教疾病相關知識介紹及堅持康復鍛煉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對疾病認知,利于患者自我護理意識的強化,進而提高患者的自護技能;隨訪中積極督促患者進行各項康復鍛煉,有效促進患者身體功能恢復,提高患者自護理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5]。本研究還發現研究組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明顯更高,表明延續性護理能夠增近護患關系,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采用延續性護理干預,可明顯改善患者自護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護患關系。
參考文獻
[1] 黃敏,蔡麗瓊,孫榮.延續性護理模式對腦卒中患者出院后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10):154-155.
[2] 蒙彩英,王艷麗.延續性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健康行為的影響[J].廣東醫學,2017,38(04):651-653.
[3] 王紅萍,莊怡青,陳孝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溶栓患者延續性護理方案的建立及其應用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6,33(12):66-68.
[4] 郜慧青.醫院-社區-家庭對接的延續性護理在腦卒中康復期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6,16(10):1537-1540.
[5] 周建梅,陳禰,王寶蘭.專人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的影響效果[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6,39(08):1062-1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