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愛聰 杜菲
【摘 要】 目的:研究探討早期康復介入護理對手肌腱損傷后運動功能的影響。方法:將60例手部肌腱損傷患者納入研究對象,并將他們分為康復組和對比組各30例,并對全部患者的手部功能與總主動活動度進行檢測評定(FIM),于術后48小時內對康復組患者進行康復治療, 對比組患者早期給予對癥治療。結果:經對兩組患者進行6~8周(一個療程)治療后,對其進行手部功能與總主動活動度2次評定。 結果采用早期康復治療的康復組患者手的總主動度明顯提高,經評定達到優(yōu)良的人數(shù)明顯高于對比組,兩組比較差異明顯。P<0 .05 。同時,經對兩組患者治療后手部的FIM (獨立功能性評定量表)評分進行比較,結果為:康復組(35.3±7.0)分, 對比組(30.6±8.0)分,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1 。結論:對手部肌腱損傷后患者行早期康復介人治療可有效促進手功能的盡快恢復, 減少出現(xiàn)相關并發(fā)癥風險,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關鍵詞】 手損傷; 腱損傷; 早期康復; 功能獨立性評定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手的幫助,可見手對于人類的重要性[1]。手部肌腱損傷后,會影響相應關節(jié)的活動能力,若指深屈出現(xiàn)肌腱損傷,則會影響遠側指間關節(jié)的屈曲活動能力。若深淺屈肌腱損傷,則會影響近側指間關節(jié)的屈曲活動能力,并可出現(xiàn)畸形[2]。雖然肌腱在沒有出現(xiàn)完全斷裂的情況下,關節(jié)還可活動,但在做抗阻力試驗時,會出現(xiàn)無力、疼痛的表現(xiàn),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3]。所以,發(fā)生肌腱受傷后,應在12h內進行肌腱修復,以便及早進行康復訓練,以防肌腱粘連,影響預后效果。本院通過對手部肌腱損傷患者修補術后行早期康復治療取得了滿意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至 2017年12月在本院康復科門診及住院部接受治療的手部肌腱損傷術后修復的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 , 所有病例均經明確診斷, 將60例患者分為康復組及對比組各30例。康復組患者中:男性18例, 女性12例,年齡16~30歲,平均年齡(25.5±10.5)歲;損傷情況:指伸肌腱損傷16例,指屈肌腱損傷14例;單指損傷11例,兩指以上損傷19例;左手5例,右手25例。行康復治療的時間平均為術后1.4天;對比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14~32歲,平均年齡(28.0±11.1)歲。損傷情況為:指伸肌腱損傷17 例,指屈肌腱損傷13例;單指損傷10例,兩指以上損傷20例;左手4例,右手26例。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經損傷修補或者縫合斷端手術,并經修復或術后固定。如屈指肌腱損傷患者將手腕手指處于屈曲位置固定;而伸指肌腱損傷則將腕關節(jié)保持背伸位手指自然位并固定。并針對患者創(chuàng)傷后的水腫及末梢循環(huán)障礙等情況給予相應的消除水腫、改善手部微循環(huán)、預防傷口感染、促進愈合等治療。具體措施有:1)叮囑患者將患肢抬高,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2)采用紅外線燈照射創(chuàng)處,但要注意與創(chuàng)口的距離(10mm),避免燙傷,時間為每天3h以上;3)指導患者進行做手部及前臂肌肉收縮運動,每天2次,每次0.5h以上;4)手部及前臂給予理療或按摩;5)給予服用改善微循環(huán)的藥物。康復組患者給予早期的康復護理:指派專職康復醫(yī)師或治療師對患者進行物理治療及訓練,每天對關節(jié)進行活動訓練,以防止肌腱粘連及關節(jié)囊纖維組織攣縮,術后根據(jù)患者自身情況做適量活動,使肌腱適當?shù)鼗瑒樱∏楹棉D時,活動范圍和力量適當增加。具體方法:1)早期主動運動:盡量活動未固定的關節(jié), 受傷的手指以出現(xiàn)輕微疼痛為活動限度,屈伸的方向以伸肌腱或屈肌腱情況來調整,每天活動應控制在20次以上;2)早期被動運動:治療康復師應以輕柔的動作為患者進行損傷關節(jié)的被動伸展和屈曲,注意防止再次損傷患處,但應達到活動的目的,此康復運動應保持每天兩次,每次應在50次以上:3)助力訓練:隨著創(chuàng)傷的恢復進度,應增加增加肌力康復訓練,如捏小皮球、橡皮筋訓練。在手術后4周大部分患者的創(chuàng)口已愈合,可拆除固定繼續(xù)進行運動治療,此時,可將手指和腕關節(jié)的主動活動訓練增加,使肌腱滑動。同時增加活動強度,進行抗阻活動訓練,對于手指活動受限患者,可行關節(jié)功能牽引術和持續(xù)被動運動,以盡快提高手指的功能。術后7周時再次提高運動強度和難度,鼓勵患者日常生活活動及干家務時堅持使用患手,以防止手部功能退化。
1.3 評定方法
在患者入院24h內即對患側手進行總主動活動度測定(TAM)及功能獨立性評定(FIM),在患者康復治療6~8周時進行二次評定。TAM評定分優(yōu)、良、可、差4個標準;優(yōu):患側活動范圍恢復正常;良:患側功能恢復至75%;可:患側功能恢復至50%;差:患側功能恢復至50%以下。FIM評定通過患者日常生活動能力考核進行評分,分進食、梳洗、洗澡、穿上衣、穿褲子、如廁等自我料理 6各條目。總分42分,每條7分[4]。兩組患者由同一組康復醫(yī)師進行評定。
2 結果
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的TAM和FIM值均有所改善。但康復組的TAM和FIM值比對比組改善更為明顯(P<0 .05)。見表 1、2 。
3 討論
手是人類最重要的運動器官之一,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及學習都離不開手的幫助。而肌腱為手部肌肉兩端的致密的結締組織結構,手部運動靠肌腱收縮來完成。肌腱損傷后,由于存在創(chuàng)口炎癥及腫脹等原因,影響手指及關節(jié)活動,易造成肌肉萎縮、肌腱粘連、短縮,使手指屈伸受到影響,出現(xiàn)手功能障礙[5]。具研究表明,肌纖維制動4周后會出現(xiàn)明顯萎縮,同時關節(jié)活動度明顯下降,早期康復可以盡早地對關節(jié)進行被動或主動運動,有效防止肌腱粘連和萎縮[5]。本研究結果充分顯示:行早期康復介入的康復組患FIM和TAM的評分明顯高于對比組,說明早期康復治療對患者FIM的提高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同時還可提高患者的TAM的評分,促進患者手功能的恢復,防止肌腱粘連及肌肉萎縮。FIM量表對反映患者手功能狀態(tài)比較明確,該指標已廣泛應用在對肌腱損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評價中,TAM同樣對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具有重要影響,兩者具有相關性。本研究中,筆者旨在維持手部肌腱損傷患者關節(jié)活動度和肌力的被動和主動運動,以使手功能得到改善,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在康復治療初期,應對創(chuàng)口注意保護、消除炎癥、減輕腫脹、保持健指及腕關節(jié)以上關節(jié)的活動,活動強度和難度視創(chuàng)口恢復情況逐漸增加。康復初期,應指派專職康復師向患者說明早期康復對于預后手部功能恢復的重要性,取得患者的合作,以保證康復訓練的順利實施。在進行康復訓練時,動作應輕柔,防止出現(xiàn)肌腱二次損傷,訓練活動強度與難度應根據(jù)患者創(chuàng)口恢復情況區(qū)別對待,明確目的,循序漸進,使患者達到最佳的治療康復效果。
參考文獻
[1] 高洪輝,李國鵬.手部指屈肌腱損傷修復治療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3,08(23):5-6.
[2] 張煬,白鵬,王天璽.早期康復運動對屈肌腱伴尺神經損傷修復術后手部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7,15(30):72-73.
[3] 盧群亞,吳華英.屈指肌腱修復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探討[J].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 2010,15(03):364-365.
[4] 夏曉明.屈肌腱損傷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4,09(27):258-259.
[5] 王之慶.手部肌腱損傷修復術后的運動康復治療與護理[J].護理研究,2012,26(05):45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