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惠丹
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在課堂上的認知速度和質量與其認知態度、情緒、情感有著密切的關系。正確而又積極的學習態度、愉快的情緒、高度的注意力、適度的心理緊張,是教學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那么,做一個讓學生喜歡的老師,應具備哪些條件呢?20年的經驗和教訓告訴我,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讓學生愛上自己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力有兩種:一種是權力性影響。凡是教師都具有這種影響力,然而權力性影響畢竟帶有強制性,影響效果短暫。如果教師發揮過分或發揮不科學,往往會事與愿違,使學生對教師敬而遠之,甚至記恨在心,產生對立情緒。另一種是非權力影響。它主要產生于教師的品格、學識、才能和與學生的感情。學生最容易受老師感染的力量也是源于教師的人格魅力。一個教師如果用真誠、和善、言行一致的待人原則與學生相處,不偏不袒、公正無私地處理學生中的問題,并用崇高的信仰、追求來引導學生,以身示范,使學生產生親切感、仰慕感、敬愛感,學生就會有意無意地效仿老師,甚至追隨老師。諸多的事實說明,品格的吸引力蘊含著巨大的力量,無需講多少大道理,你的許多要求都能被學生欣然接受。所謂“名師出高徒”,其道理大概就在這里吧。
二、用夠硬的專業知識去影響學生,讓學生愛上你任教的學科
教師要增強理論深度,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理論,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善于吸收和利用新知識拓寬教學內容,將科學理論與教育實踐結合起來,在實踐中摸索、總結教育規律與藝術,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一開始,總有一部分學生的思緒還在“閑逛”,靠嚴肅的課堂組織不能使其快速回神。因此,新課引入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有意義的、富有情趣的引入能馬上吸引學生的目光,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理,扣住學生的求知心弦,從而喚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之很自然地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如果我們善于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精心設疑、制作懸念,讓知識蒙上神秘的色彩,必會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這樣,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去探究新知識,并在探究中感悟學習的奇妙。
其次,老師上課一定要清晰,要讓學生下課后感覺較輕松,而不是很累。給學生一杯水,自己有一桶水還不夠,還應有源源不斷的活水,即所謂“山的沉穩,水的靈動”。
三、用自己的關愛去感動你的學生,讓學生愛上學習
教師要真切地關愛學生,理解并尊重學生。愛學生,就要尊重信任學生,既要嚴格要求,又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幫助學生樹立自尊、自信,教會學生自愛。教師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情感的滲透和激勵,既做學生學業上的嚴師,又做學生生活中的益友。行動上接近學生,心理上貼近學生,教學上就有了更大的吸引力和說服力,使學生有心里話愿和你說、敢和你說,做好學生的“人生顧問”。因此,教師應盡可能地和學生多接觸,找學生聊一聊,和學生一塊兒玩一玩,了解他們在學習上、生活上的困難,并給予及時的指導和幫助。這樣,才能用無聲的行動代替有聲的命令,學生才會信服,才會樂意學你教的那門課程。我想,這就是“親其師,信其道”的真諦吧。
四、教師既要有平等思想,又要有民主意識
老師的平等思想首先表現在勇于向自己的學生承認錯誤。有時當學生不理解自己時,除了講明情況外,還要大膽承擔責任,主動自我批評。我剛帶三(1)班不久,覺得他們班課堂氣氛不好,在課堂上批評過他們,并且幾次拿這個班跟另一個班比,說這個班不如另一個班。給學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后來發現他們交的作業不齊!當我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時,當天下午立即到班里跟學生誠懇而有分寸地檢討了自己的過錯。同時,又委婉地指出了他們在學習態度上的不足,完善了收交作業的方法,還鼓舞了學生的學習勁頭!我講完后,一個學生開玩笑說:“咱們吃頓飯去吧!”我雖然沒有跟學生下館子吃飯,但是我知道我跟學生平等地交了心,師生之間的隔閡消除了,學生的學習情緒調動起來了。
平等還包括對待不同的學生要平等。學生總是有差別的,對學生一律平等確實不易,但如果我們不能平等待人,我們就肯定不會得到多數學生的喜歡。
但光有平等的思想還不夠,我們還要有民主意識。有沒有民主意識,是辨別一個教師思想成熟與否的重要標志。我們天天呼喚民主,可如果我們天天在教室里壓制民主,照此下去,我們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班級管理等方面,就會受到學生的厭棄。
“人之交往,貴在交心”,孩子的內心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可它們只對自己信任的人敞開。有人給師生關系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即電路適配器,相同的教育條件,教育對象,通過一定的師生關系配置,或許能爆發出強烈的教育能量,產生積極的教育效益;或完全相反,會產生短路,使學生厭學。在這個電路適配器的關系中,老師處在更主動的位置上,建立什么樣的師生關系,主動權在老師手上。老師應該 “蹲下身子和學生說話,走下講臺給學生講課”;關心學生情感體驗,讓學生感受到被關懷的溫暖;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身為教師,就更加感受到自己的職責的神圣和一言一行的重要。
《馬太福音》說,上帝讓富有的人更富有,讓貧窮的人更貧窮。這種效應不能讓它體現在教學中。尤其是后進生,我們要用自己的真誠和公正無私的愛心、耐心和毅力去接近、感化每一位后進生。讓他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從而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不讓一個學生掉隊。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后進生更需要教師的愛護和幫助,我們做教師的要善待每一個孩子,使他們在愛的滋潤下健康成長。
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深感肩上的擔子有多重,在課改的浪尖上,我愿做排頭兵、領頭雁,在激流中勇進!“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