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錦云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為養成閱讀習慣,非多讀不可;同時為充實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讀不可。”因此,以課內帶課外,以一篇帶多篇,以精讀帶博覽,把課堂教學同課外閱讀緊密結合起來,實在是提高小學語文能力,陶冶學生情操的一條必由之路。指導學生搞好課內閱讀,讓他們把閱讀看成是一種娛樂活動,通過大量閱讀,學生能感知豐厚的感情語言材料,增強語言沉淀,提高讀書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發展。現小學三、四年級起,閱讀量增大,閱讀課文的篇幅變長,問題也相應復雜,學生會出現一些不適應,閱讀技能的形成處于“盲區”。如何提高這一階段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一、精心導入,激發學習熱情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言簡意骸、精湛巧妙的開頭能一鳴驚人,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營造一種融洽和諧的氛圍,在生動引人的情境中,使學生對新知識產生自覺需要的良好心態。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孔子拜師》一文時,在悠揚的古曲《高山流水》聲中激情導入、切入課題:歷史的天空閃爍五千年的文明,在無數奪目的星座中,讓我們定格思想結晶的銀河。歲月如云,卻難阻光芒;歷經久遠,但魅力依舊。“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語句至今還在指引我們的人生。不僅如此,有些思想家的學說及哲理被譯作各種語言,豐富了世界哲學寶典。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其中最亮的兩顆——孔子和老子。滿懷激情的陳述,引領學生的思維實現了時空上的跨越,激起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更重要的是,使他們萌生了學習課文的興趣,較快地進入了情境。
二、巧用“問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每篇課文后面的問題往往給學生重要的提示或啟發,或提供學這課的重點字、詞、句,或提示應該怎樣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及中心思想,或提醒課文的寫作順序,或啟發本文在寫作方法上有什么特別之處……因此,我們應以課后問題為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突破口,引導學生以此為學好課文的門徑,對課后問題給予高度的重視。教師可將此內容科學地滲透在教學過程中,或使之成為檢驗教學效果的內容之一,而不應只把它簡單地作為完成這課后的作業去完成了事。否則會失去教材安排的意義,并形成師生被動的教學局面。 每次學新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分析研究下課后問題,看看每道題究竟能給我們學文有什么啟示,抓住什么關鍵,學習這篇課文就迎刃而解了。搞清了這些,再去讀課文,尋找答案使課堂教學形成新的結構。即,探討學法——循法自學——總結學法,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后,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討論學習新課文的方法,然后基本按學生歸納的方法學習課文。這樣,不僅會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而且轉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體現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學法遷移,以一篇帶多篇
我們當前的教學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就是強調教學活動中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中的主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就要鼓勵學生發揮“個性化”閱讀。學生的閱讀是個性化行為,這是《語文課程標準》給我的重要提示,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習語言,發展語言,培養思維,發展個性,給學生提供一個施展自己才能的廣闊的發言舞臺,讓學生說個充分,說出自己的體驗和個性,說出一個絢麗多彩的明天。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呼風喚雨的世紀》一課時,首先從中心句——“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著手,抓住課文的主要意思,讓學生心圍繞著中心句去提問題。然后確定幾個問題:1、如何理解“呼風喚雨”?2、20世紀前后,人們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樣?3、理解“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意思。4、哪些句子讓你感受到20世紀是呼風喚雨的世紀呢?5、“我們這個時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時代”體現在哪里?等同學們都感受到20世紀前后的變化之大后,讓他們談談體會。同學們帶著這幾個問題認真的余毒課文,讀課文的內容理解更加深刻,了解科學技術創造的奇跡,感受到科學技術發展的驚人速度。因為書中引用了“千里眼”、“順風耳”,在古典小說《西游記》中曾出現這兩個人物,所以教者也提倡孩子們回去找這類書來看看,進一步讓“以課內帶課外,以精讀帶博覽”這一環節得到深化。
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樂讀書
知識改變思想,思想影響行為,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閱讀習慣是在長期的閱讀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只要學生對閱讀產生了興趣,就有目的有方法去理解課文的內容,這對提高學生的能力起到很大的幫助,學生的學習習慣就容易形成,學生就更樂于讀其他的課文。例如教《飛向藍天的恐龍》一課時,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所以我抓住這一特點要求學生閱讀課文,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課文以“飛向藍天的恐龍”為題,破除了人們頭腦中對恐龍的固有印象,頗具吸引力。文章開篇即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將笨重、遲鈍的恐龍與輕巧靈活的鳥類──這兩種在人們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動物展現在讀者面前,告訴我們: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接著介紹了這一科學發現的大致過程。教本課,我引導學生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著與艱辛,引導學生揣摩課文準確生動的語言。激發孩子們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是閱讀教學的主陣地,注重課堂教學以讀為主,學法遷移,才能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才能發展學生思維,全面提高語文素質。除此以外還要有濃厚的興趣和良好的習慣,如果這幾點都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得到落實,我相信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很快就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