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玲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可見,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基礎。現在,我們的學生,特別是農村的學生的閱讀水平急待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種條件因素制約了農村孩子的閱讀量,面對如此現狀,我們不得不好好地反思。以下是我根據自身十幾年的小學語文教學經驗,列舉出幾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膚淺看法,供大家參考。
一、以讀為本,奠定閱讀的基礎
培養小學的閱讀能力,應從重視朗讀開始。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吟誦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親切的體會在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解化為自己的東西,這是一種可貴的境界。”學習語文,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也就是說,在語文教學中合理而恰當地運用朗讀,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深化語文的課堂功效。
在教學中,我特別重視對學生的朗讀訓練,指導學生在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朗讀,要求他們讀每篇課文都要用正確流利的語言讀出語氣、讀出節奏、讀出感情。“以讀為本”,并不是機械重復,而是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先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讀這些內容,然后才是怎樣讀好的問題。如要求孩子們在讀中找出不會讀的詞語;讀準詞語的音;讀通課文;讀懂課文的主要內容;讀后把不明白的地方告訴老師,以便順學而導;讀流利課文;朗讀當中,體會文章的標點符號、詞語、句子表達的效果,體會它們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讀中要求領悟修辭表達的妙用;讀中發現文章重點段落的構段方法;讀中揣摩文章寫作的順序……只有把讀和感悟語言、積累語言、習得方法、運用語言、搜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等結合起來,學生才能從大量的朗讀中感悟到語言的點點滴滴的妙用。
二、 抓好語段教學,促進閱讀方法
首先,學會“問、讀、劃”閱讀法。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我們不能讓學生盲目地去閱讀,而是帶著問題去讀,帶著筆去讀。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在閱讀前設計好問題,學生在讀劃的過程中就把問題具體化了,不會一聽到問題就腦中一片空白。學生首先掌握了這個方法就大大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再次,循序漸進,在之前的基礎是學會用找問題閱讀法
在學生基本學會“問、讀、劃”閱讀法的基礎上,我對于文中的一些重點語段,選擇了讓學生來提出問題再教學的方法,哪怎么具體實施呢?第一步,選擇一個語段,讓學生自由朗讀一會兒,然后小組討論把問題收集起來;接著,通過集體討論選取幾個典型的問題學生圍繞這幾個問題再次朗讀;第三步就是通過學生來解決這些問題。經過一番朗讀、討論、分析學生對語段已較為熟悉了,最后我們就可以把剩下的問題一一解決。在這個方法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問題,這樣氣氛才會熱烈。
再次,可運用分層閱讀法進行閱讀教學。
在日常語段教學中,僅僅對教學內容簡單深化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讓學生對語段的結構有一定的認識,教會學生從全局看問題。這樣才能為整個文章的閱讀打下基礎,所以我們最主要要做的事情就是教給他們分層的方法。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會把“分層”具體化為:“他們是分幾個方面來寫的?”“寫了幾點啊”、“寫了哪幾樣東西啊?”等。總之,我把抽象具體化,在無形中教給了學生分層的方法,這樣有助于我們的課堂教學變得自然連貫。讓學生獨立去尋文段中的各項內容的關聯,找了就有所收獲,他們對文章的結構就有了自己的看法,這就是我們的目的所在啊!因此,對于學生的不同意見,都應該心平氣和、耐心聆聽。
三、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拓展閱讀的實踐
首先,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讓學生有書可讀,有時間讀。
任何事情環境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在前面的字詞句及語段的教學中,我已為學生的
良好閱讀習慣打下了基礎,已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班級閱讀氛圍。現在為了讓學生有書可讀,
在開學初我自己為班級添置了一個較大的圖書架,然后我發動學生,讓他們把書籍都放上書架,同時我自己也拿出了一部分圖書,想方設法為學生提供閱讀的便利。有了圖書還是不夠的,我還專門給學生們安排了一堂自由閱讀課,充分保證閱讀的時間。這種方法也保證了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規定的閱讀量,同時,教育學生不光要會讀書,同時也要學會看電視、看生活,為語文閱讀增加新鮮的血液,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的創新能力。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交流,學生的知識積累越來越多、越來越雜,自然少不了老師的
適當指導,不讓學生的閱讀成了囫圇吞棗。
其次,精選文章,拓展閱讀的實踐。
好文章自然有其獨特的吸引力,這就是閱讀的魅力所在,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既感受了
人生、陶冶了情操,也會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對我們的教學是十分有利的。
同時,我們還需要創設一些活動的情境來渲染閱讀的氣氛。活動情境是伴隨著活動過程的,是活動的催化劑,教師設計活動情境的時候一定要與活動的內容與形式融為一體。例如,我們朗讀優美文章時,配上柔美的音樂,就會給人帶來愉悅的享受。在小組活動比賽時,適度地喊一些口號,有助于激勵學生進取。集體合作時有計劃地組織他們討論,就是為學生的學習搭建更為開放的舞臺。此外,我們還可以借助文中的圖片、課件等來創設情境,為學生的閱讀增添色彩,讓他們在濃濃的情感中閱讀,讓他們在快樂中閱讀。
閱讀是一種積累,也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百家爭鳴”,我們教師不能用統一的標準化的答案去束縛學生的思維,要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讀出自己的感情。真正落實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在閱讀的世界中去博覽群書、翻閱工具書、探索、去思考、去討論、去爭辯、去發現題解決問題。讓我們的學生在閱讀中學會積累,在積累中學會創新。讓我們的語文老師共同努力,使我們閱讀教學的明天更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