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曦
所謂心理健康問題,是指在正常心理和管理方式精神疾病之間存在的過渡性問題或臨界性問題。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表現為厭學、學習習慣差、依賴、自卑、孤僻、自私、意志薄弱以及多動等。
解決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最直接的方法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運用宣傳、教學、訓練、咨詢等手段,幫助學生了解自己,認識世界,根據自身的條件建立起有益于個人與社會的生活目標,在學業、職業和人際關系等方面得以充分發展,從而獲得最佳的生活適應。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在小學重新開設一門課,而是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優化整個教育過程。
1.創設民主和諧的精神環境
教師是精神環境的核心因素。良好的精神環境依賴于教師完美的形象、高尚的品德和對教師事業執著的追求。教師要不斷地加強心理保健,提高心理素質,以自己的言行、健康的人格給小學生以積極的感染。蒙臺梭利說:“教師不僅是一個教師,還是一個心理學家,因為他要指導兒童的生活和心靈”。小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同伴關系,這些關系引導小學生形成奮力向上、積極進取的品質,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2.學科教學滲透法
運用學科教學法進行心理教育要注意幾個問題:
一是要注意挖掘學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內容。不管什么學科的教學從心理學和教育學意義上看,都是對學生心理的發展施加影響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們注意挖掘和組織好對學生心理產生重要影響的學習內容,使其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靈,這就會使學科教學過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比如說我班上有一個孩子叫謝升,小家伙聰明活潑,就是多動,上課老是坐不穩,嘴巴也關不住。《我的戰友邱少云》是進行紀律教育的最佳教材,教學這一課時,我故意制造機會,讓他多次讀課文中感人的片斷,說自己的感受,在頭腦中樹立起邱少云嚴守紀律的高大形象。兩節課下來,小家伙顯然是受到了震撼,神情嚴肅,眼眶濕潤,以后上課也老實多了。
二是要注意學科教學活動的設計。學生的心理是在活動中發生發展的,教師要精心設計每一堂學科課程的教學,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整與教學活動過程,盡可能使每個學生有展現自我的機會,使他們的心理素質通過參與教學活動過程得到訓練與提高。
③構建良好的課堂心理教育環境。學科教學中心理教育的成功與否,關鍵還在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構建和諧良好的課堂心理教育環境就顯得非常重要。教師應和諧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把他們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同時,還要特別關注學習困難的學生,對這些學生不能僅從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方面下工夫,而應著重分析造成學習困難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輔導。在情感相容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無拘無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圍。去年我班轉學來一個學生叫林鵬臻,他學習很差,測驗總是倒數第一,幾乎每天都不能完成作業。同學們看不起他,排斥他,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老師嫌他懶,廢話多,也不愿意搭理他。這孩子心理承受了太多的壓力,甚至產生了又要轉學的念頭。孩子的媽媽把他的苦惱告訴了我,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決心拉他一把。林鵬臻上課發言特別積極,而且因為腦袋瓜靈活,有時答案很有創新意識。于是我經常叫他回答問題,并借此大力表揚他。他很有表演天賦,一些課文角色他也表演得惟妙惟肖,因此我經常讓他上臺表演。老師對他的尊重、平等,讓他心理曖烘烘的,漸漸地,他自信多了,學習認真人,成績提高了,烏龜帽子也摘了。其他同學看到老師這樣尊重他的人格,這樣平等對他,也逐漸改變了對他的看法,也愿意接受他,和他交朋友了。
3.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日常生活中
小學生日常活動中蘊藏著許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和內容融入其中,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周教育目標和教學計劃。如通過語言領域《打電話》的教學活動,豐富了小學生的社會經驗,培養小學生樂于與人交往的性格。通過社會領域《我不怕,我勇敢》的教學活動,小學生懂得生活中什么是勇敢。學做勇敢的孩子。培養小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
游戲是校園的基本活動,是小學生身心發展的搖籃,是開戶心理的鑰匙。如學生通過玩“學做解放軍”“過家家”“超市”“兒童醫院”等角色游戲,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友誼,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小學生的交往能力。玩“插塑”游戲時,教師提出具體要求,要求學生收拾玩具,玩過的東西放回原處,擺放整齊,培養了小學生的責任感。
在生活活動中,通過洗手、穿衣、做值日、整理衣物等活動,不僅培養了小學生的良好衛生習慣,而且也培養了小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增強了小學生的自信心。
4.家長是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
家校達成共識,協調教育方法,統一教育要求是促進小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保證。在我身邊有這么一個典型的例子:我曾經教過一個六年級的學生叫林非凡。這孩子成績還行,作業書寫工整,上課積極舉手發言,長得也斯斯文文,但他有一個非常嚴重的缺點——小氣、敏感。有同學多看他一眼,他會覺得人家看不起他,一句“看什么看!”就成了導火索。有同學從他身邊經過,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就認為人家是有意欺負他,馬上臉色大變,跟同學吵起來。無論派多文靜的同學和他坐,最后都是不歡而散。我覺得這孩子的心理問題特嚴重,已無法和周圍的人進行正常的交流、交往。我找到了孩子的媽媽,她也是一個教師。她聽了我介紹的情況后大吃一驚,她說她知道孩子有這方面的缺點,但沒想到那么嚴重。于是我倆達成共識,協調教育方法。經過整整一個學期的共同努力,這孩子變了,徹底地變了,變得禮貌、謙讓、大方、寬容,和同學相處融洽。通過這件事,我深深地感受到,家校達成共識,共同協調教育方法,確實能解決許多實際問題,鞏固和促進了學生健康心理的發展,是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