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志平
數學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必須將學生生活和數學學習有機結合起來,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挖掘生活實際中的數學知識內涵,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學習有價值的數學,讓學生親歷數學產生過程,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領悟數學的魅力所在。
一、 捕捉生活現象與情景,發現數學問題,讓生活問題數學化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如果在平時的教學中善于捕捉生活現象與情景,發現數學問題,將縮短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會把生活中的問題逐步抽象為數學問題,這樣將擴大學生認知視野和拓寬學生思維空間,既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滿足了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的需要。比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第七章可能性的《誰先走》這一課,教學時,先出示主情景圖,提出要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先回顧、呈現童年時都玩過的誰先走,都認可游戲規則公平的方法:一是拋硬幣;二是擲骰子;三是“石頭、剪刀、布”。然后通過這些生活問題導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說清游戲規則為什么公平?可能性是否相同?體現游戲規則公平必須具備哪些條件?這樣,把生活問題簡單數學化,這節課的要點也就迎刃而解。
二、搜集生活實例,模擬情景,構建數學模型,讓數學問題生活化
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應用,在數學生活化過程中抽象出數學知識、理解數學思想,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對于一些比較抽象的知識,小學生不易理解掌握的,教師可以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模擬生活情景,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把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生活事例,并構建相應數學模型,學生就能很好地感悟、領會所學知識。如在教學《時分秒》時,要求學生每人帶一部小鐘表,通過學生自己觀察、動手、體驗、討論、總結,去認識和掌握時、分、秒及它們之間的進率,學生利用這一熟悉的生活現象實例,很快就完成了學習任務。讓抽象的知識得到已有經驗的支持、碰撞,上升為數學理論解答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華羅庚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就是對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最精辟的描述。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更多地引導、幫助學生去領悟數學與生活相互之間的融入點,啟迪激發他們探索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欲望,以便更容易理解小學數學生活化和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