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師
一、引言
課堂教學關于老師和學生的同步進行方式,課堂教學具有工具性和溝通性的特點。而課堂提問因為檢驗的特殊性又顯得更加重要,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擁有著較高的地位。課堂提問因為其獨特的溝通方式和常見的教學方式,被老師們頻繁使用,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構件部分。為了做到高效課堂,課堂的有效提問是課堂活動順利開展,引導學生學習思維,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
二、課堂有效提問的重要性
(一)從理論說明提問重要性
課堂教學一直以來都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現階段占主流的教學渠道。身處其中的教學提問則是溝通學生與老師的教學方式之一,是必不可少的教學過程,能夠集中體現學生與老師的知識溝通程度。如果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提問這一途徑,整節課就只會是老師的獨角戲。在沒有提問的數據支撐下,老師無法掌握學生的理解程度。更沒有跌宕起伏,只有平鋪直述。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生大部分都會漸漸喪失對學習的興趣和好奇心,有的只是無聊。在沒有課堂提問的前提下,老師沒辦法去溝通學生,沒有渠道去了解孩子的思想和學習過程中的缺陷。就算有了課堂提問,如果只單純將課堂提問當做任務來做也不行。因為,課堂時間尤其重要,不能將時間花費到無用的提問上。比如,課堂提問內容和授課內容無關緊要,這樣不僅浪費時間,還讓孩子們學習注意力發生偏轉。所以,課堂提問很重要,但是有效的課堂提問更是重中之重。
(二)從過程把握提問準確性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最普遍的教學模式就是:上課--預習--提問--授課--提問--解答--下課。當然,在什么時候提問,這個提問的時機非常重要。因為,不同的時間段,提問的效果也不盡相同。比如,在上課之前提問,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預習以后提問可以知道學生們的問題,和接下來的教學走向,授課以后提問可以知道學生們的知識掌握程度。這些都是一環接一環,能夠為最后的下課提供參考數據。是教學任務是否達成的重要參考依據之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提問都能達到這種程度。只有有效提問才能把握命脈,準確做到查缺補漏。
三、通過四年級研究成果和取得的時效進行分析
在有效提問這一課題上,我們老師做了很多實踐和努力,最終也得到了很多數據的支持。但是數據龐大,所以,在這里,僅以四年級研究成果和取得的時效進行分析。
在中年級段——四年級,我們進行跟課調查聽課,重點對教師在課堂上是如何采取有效提問的,同時觀察學生的聽課狀況進行統計和分析,最后進行統查,為文章內容提供有力依據。當然,這一條途徑明顯無法全面的涵蓋整個教學環節,數據也會出現漏洞。于是,我們就有效提問設計了調查問卷,分別設計有學生調查和教師調查兩種,分不同人群進行發放,回收,統計。
(一)研究成果分析
經過調查分析統計,我們發現,在有效提問上,很多老師還是擺不脫老舊的套路。僅僅很單純的將課堂提問作為任務,一節課的提問次數過于繁多,往往都是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這樣的后果就是,節奏太快,學生跟不上老師的思維,老師還是以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來規劃課堂提問。這樣的課堂提問完全不能由量變產生質變,反而會讓學生蒙頭轉向。更有的老師甚至在提問時,提問的內容僅僅只是為了完成任務,提問內容不上心,與課堂完全無關。這樣的課堂提問完全不能算高效提問。
(二)取得時效進行解析
通過,對結果的分析,我們發現,這樣的提問根本不能達到要求。有效提問就要精細讓學生能學習到,而不是一頭霧水。有效提問少不要緊,只要有效就好。
(三)依托成果分析進行實踐,實現課堂提問有效性
成果盡管不盡人意,但是我們也能發現教師在課堂提問上存在的問題。在實踐中,我們就要刻意去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起碼能夠在課堂教學中讓老師充分準備提問問題,不斷改進,將老舊的提問套路進行改進。多了解孩子們的知識盲區,多和孩子們溝通,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四、結束語
課堂提問,從孔子教學到現在,少年來都陷入了偏執。沒有將效率放在首位,而將形式做成了外衣。只有從根本解決,不斷完善教學方式,才能做到課堂提問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