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先榮
一、 新政府會計制度修改的背景
隨著我國不斷深入改革的政治體制,現行政府會計的確認計量、核算與披露逐漸無法滿足其要求。現行的政府預算會計體系難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不利于政府加強資產負債管理,不能客觀反映政府運行成本,不利于科學評價政府的運營績效,無法提供信息完整準確的政府財務報告。
為加快推進政府會計體系改革,構建科學、規范的政府會計標準體系和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財政部于2015年10月23日頒布了《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基本準則作為政府會計的“概念框架”,統馭著政府會計具體準則和政府會計制度的制定,它的發布預示著政府會計新標準體系的初步建立,也助力后續的一系列政府會計的改革措施的推進和落實。
二、新政府會計制度的主要變化
利用我國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改革的經驗,結合當前政府會計改革的內在需要,新政府會計制度相對于現行政府會計制度做了以下重大改變與創新:
(一)行政事業單位全面轉化為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適度分離又相互銜接的政府會計核算體系。適度分離是指政府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財務報告和決算報告適度的分離,全面反映政府會計主體的財務預算信息。主要表現為:1.“雙體系”,預算會計體系與財務會計體系。2.“雙基礎”,財務會計的權責發生制,預算會計的收付實現制。3.“雙報告”,政府財務報告與決算報告。相互銜接是指同一會計核算體系中政府財務會計要素(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費用五個要素)與預算會計要素(預算收入、預算支出和預算結余三個要素)相互協調,財務報告與決算報告的相互補充。主要表現為:1.“平行記賬”,對于納入預算管理部門的現金收支業務,在進行財務會計核算的同時應進行相應的預算會計核算。對于其他會計業務,則僅進行財務會計的核算。2.財務報表與預算會計報表存在勾稽關系,通過編制“本期預算結余與本期盈余差異調節表”,并在附注中進行披露,調整政府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因核算基礎和核算范圍不同產生的本年盈余數與本年預算結余數之間的差額。
(二)擴展了原有資產負債概念的外延與內涵。1.資產方面,新政府會計制度將資產概念調整為“政府會計主體過去的經濟業務或者事項形成的由政府會計主體控制的預期能夠產生服務潛力或者帶來經濟利益流入的經濟資源”。增加了公共基礎設施、政府儲備物資、文物文化資產、保障性住房和受托代理資產的核算內容,以全面核算行政事業單位控制的各類資產。2.負債方面,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增加了預計負債、受托代理負債等會計科目,便于全面反映行政事業單位的現時義務。資產負債概念的擴展,有利于全面規范政府單位各項經濟業務和事項的會計處理,強化了政府資產負債管理。
(三)統一了現行各項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新政府會計制度整合了《行政單位會計制度》、《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和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高等學校、中小學校、科學事業單位、彩票機構、地勘單位、測繪單位、林業(苗圃)等行業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內容。不再區分行政和事業單位、行業事業單位,統一規范了會計科目和報表項目,加強了各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四)新政府會計制度的其他變化。1.新政府會計制度加強了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財務會計的核算功能,行政事業單位的一切經濟業務和活動都要通過財務會計來核算。2.整合了基本建設業務的核算。行政事業單位對基本建設業務不再單獨建賬,使基建業務的核算得以簡化。3.新政府會計制度在附錄中采用表格形式,對于相關會計科目列出財務會計分錄的同時也平行列出預算會計分錄(如果納入預算部門的現金收支管理),有利于政府會計人員的業務操作。
三、關于貫徹實施新政府會計制度的建議
新政府會計制度改變了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處理核算方式,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成本費用核算的實施,會使得行政事業單位改變原有思維模式,樹立“成本費用”的 觀念,重視成本管理,加強內部控制。
行政事業單位為適應新的政府會計制度需要對政府會計人員進行培訓和學習,提高其專業素質與業務能力,幫助其熟練掌握新的政府會計制度。還應當加快政府會計信息化建設,確保會計信息系統符合基本準則和新政府會計制度的規定。(作者單位為長安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