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玲
摘要:初中學生已經步入青春期,性格和思想開始顯現出了叛逆的一面,做好對這一年齡段學生的教育和管理是尤為關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是初中階段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德育教育的主陣地,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自我保護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識和品行習慣等。想要真正發揮出道德與法制教學的效果,教師需要對于有效課堂的構建加強研究,采取合理的教學手段,提升教育的實際效果。本文就結合筆者自身的教學經驗,將提出幾點構建初中道德與法制有效課堂的建議。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學
引言:
一直以來,道德與法制教學都存在著過于傾向理論,與實際相脫節的問題,沒有將該門學科的教育作用充分體現出來,學生完全處于機械的學習狀態下,不斷的背誦理論知識,為了考試而學。這樣的教學模式在素質教育的新時代下應盡快被打破,教師必須結合課程新標準,重新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構建,探尋出更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幫助青春期的學生走上正確的人生發展道路。
一、創設情境教學
一直以來,在師生的認知中,道德與法治都是一門充滿了理論的“非重點”學科,這樣的錯誤思想導致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僅僅局限于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內,不僅整個過程十分枯燥,也難以發揮教育的實際效果。其實,道德與法制是一門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實踐性學科,教育的目的也是為了最終作用于生活。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盡量體現道德與法制學科的這一特色,讓學生們以更為新穎的方式來學習,加深他們的體驗。為此,不妨嘗試利用情境教學法,讓學生以表演的形式來展現出社會生活中的一些亂象,加深他們的反思與感悟。例如在講解法律知識之后,可以建立一個模擬法庭,讓學生分別扮演法官和原、被告,然后對于一些情況進行討論。在思想道德教學中,我們可以為學生設定乘車的場景,然后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去體驗不同的身份的人乘坐在同一輛公交車中可能發生的故事。過程中,教師既可以設定固定的情節,讓學生進行演繹,也可不設定情境,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自主的設定情境,展開教學。初中生年齡尚小,參與意識、表現意識還較為強烈,采用這樣的場景模擬,能夠將教材中枯燥的文字轉化為一幕幕短劇,讓學生參與其中的感悟體驗,啟發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類似的情況應當采取什么樣的措施進行處理。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如果遇到需要選擇素材的情況,教師可以盡量選擇近來報刊電視上播放的熱門話題,讓學生討論,這符合政治學科的特色所在,也能夠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給學生討論熱點的機會,能夠體現他們的參與性及建設性等[1]。
二、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
道德與法制課堂教學不應是教師單方面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而是應成為一個師生平等交流,互動的課堂。營造出這樣的自由化學習氛圍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參與程度,使他們更愿意向教師吐露心聲。比如《青春期的煩惱》一課,可以讓學生匿名用紙條傾述煩惱,在課上采用隨機抽選的的方式選取出幾條與學生共同討論解決的辦法。不難想象,學生寫出的這些煩惱具備共性,很容易激發學生之間共鳴,然后經過大家的討論,最終各抒己見,確定最有解決方案。當然,教師適時進行總結,進一步簡化學生對于課堂知識的理解步驟。這樣做不僅能促使教師進一步了解學生,還能通過扮演“知心天使”引導學生放下心中的疑慮和困惑,徹底擺脫青春期的煩惱有著很大的幫助[2]。
三、利用網絡媒體
在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現代教育技術使得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多媒體技術具有直觀、生動、情境性強等特點,能將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有機結合起來,完全能夠彌補中學生因為手中的課外資料不多、及時獲取時事政治熱點的途徑也不多的缺陷,使他們感覺到眼界大開,具備了將世界盡收眼底的“特異功能”。例如在講授學生最難以理解的兩會,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時,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今年兩會召開時的空前場景,播放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參政議政,選舉國家領導人和討論政府工作報告等例子,然后設計相應的問題:“人大代表是誰選出來的?選舉的方式有哪些?可以行使哪些職權?政協委員又是怎樣產生的,具有哪些職責?”學生通過獲取的直觀信息輕松的回答了問題。他們不僅直觀認識到了今年的召開的兩會,還能在這些材料中獲取很多時事政治知識。如“新時代的矛盾”的內容,“四個偉大”的內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神要義等[3]。利用網絡媒體,代替了過去把黑板、粉筆作為教具的教學模式,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把動畫、圖像、立體聲融合起來,優化了教學內容,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引入時政熱點
初中生的知識面不廣,生活閱歷淺薄,對于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還難以用所學知識去處理。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平時更應多搜集相關時政熱點的素材,讓學生充分了解外面的世界。因此,對于書本知識與課外時政,我們應做到統籌兼顧、全面包容,且要將它們有機結合起來。比如在講授“戰爭與和平”時,我們可以搜集了大量關于戰爭的圖文資料,包括上世紀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時期、當前的敘利亞局勢、南北朝鮮和談等,同時也讓學生們搜集了課外的戰爭圖片、故事,甚至影像資料。然后我們以一種輕松、平等的聊天方式,談論戰爭,從而引發學生們的思考:戰爭給人類帶來了哪些危害?既然帶來的是危害,我們就應該熱愛和平,反對戰爭。這種方式不但輕松地完成了教學目標,而且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
五、結語
綜上所述,只要教師善于鉆研,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課堂,就能夠使教材中固定的文字內容轉變為豐富多彩的、動態的生活,使學生深刻感受到學習這些知識的意義所在,并且將所學知識反作用于生活,自覺運用于生活中,促使學生能夠感受到學習的意義,以及道德與法律在生活中的力量,自覺養成良好的道德素質與法律素養。
參考文獻:
[1]鄧曉航.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思考[J].新課程(中學),2015,(12):168.
[2]虞曉波.新課改下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新課程學習(中),2015,(01):135.
[3]鄧宗友.淺探構建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有效方法[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6(2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