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新
古人有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這句話它能夠千古不衰地傳承到至今,它很明確地告訴我們所有的教育者,教書首先要育人,因為“育人”是學校、教育者的“重頭戲”,尤其是對于低段的語文教師而言,雖然我們日常的教學工作千頭萬緒,但卻更應責無旁貸地做好“育人”的工作。因為我們直面的是一群年齡善小,德育智育正處于發展階段的低段孩子,如果我們稍有差池,將會陷入“誤人子弟”的困擾。正所謂“百年大計,德育為本”,我們的教育要立于百年不衰竭的根本,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有德之人,所以我們教師要善于抓住教學中的德育滲透點,結合切實有效的教學手段,在語文教學中抓住契機培養甚至是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新世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為主要教育目標。以下是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應該如何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造就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
一、嚴抓詞語教學難點,滲透德育教育
對于詞語而言它往往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而低年級孩子因其感觀認知善淺,對詞語的感情色彩判斷不夠準確時,會造成擴詞運用得不恰當,也會給孩子們的思想帶來不良的影響。此時,我們老師就應該對孩子們加以正確的引導,強化對孩子們的德育教育。筆者深刻地記得在教學“打”字擴詞的時候,在課堂提問中既然有的孩子脫口而出“打人、打架、打手”這樣令我目瞪口呆的詞語,那時候我就很詫異,而且這些擴詞大多是出自平時行為習慣不好的孩子之口,如果老師沒有進行及時的德育教育的話,必將在這些孩子的心中種下德育的“惡果”。于是,我便機智地引導到這些擴詞我們要謹慎使用,當孩子們一臉懵懂地望著我的時候,我再三解釋著因為這些詞語帶有“侮辱”他人的意思,不夠積極向上,所以我們最好謹慎使用這些詞語。最后的答案是令我意外的,孩子們的可塑性很強,在我引導幾次之后,試卷中,作業中的擴詞就很少用到這類詞語了。可見,教師在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引導學生成為一個有著正確的人生觀的學習者,對于德育滲透的每一個細微之處,我們都得嚴抓不放。“育人”絕非僅僅是一句空頭話,要落實到我們的語文教學目標,任務,實際中去,從點滴培養起學生的良好品性。
二、善于捕捉德育教材,滲透德育教育
小學部編新教材的一年級語文課本,每一篇課文都堪稱圖文兼美。細看內容里面不乏富有德育滲透的知識點,需要我們每位教師都獨具慧眼去捕捉。在教學《棉花姑娘》一文時,筆者發現部分孩子因為生活常識的缺乏對于“七星瓢蟲”是否是益蟲不敢確定,于是我不但結合圖片引導孩子們理解“七星瓢蟲”是益蟲,還及時滲透了德育教育,教育孩子們像這樣的益鳥益蟲我們都不能去傷害它們,要時時刻刻地保護它們。最后,孩子們個個躍躍欲試地告訴我像“啄木鳥、螢火蟲、青蛙……”它們都是益鳥益蟲,我們要保護它們的生命,做個環保“小衛士”。就這樣,只有我們老師善于捕捉教材的德育滲透點,積極地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才能逐步實現德育教育的新目標。
三、巧抓文本延伸處,滲透德育教育
對于部編教材一年級下學期的教學內容,有些課文在文本的延伸處蘊含著德育滲透點,更加需要我們老師用心地去挖掘。在教學《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時,在解讀文本的主題思想后,我便設計在文本的延伸處,抓住契機,給孩子們設置了這樣的懸念,鄉親們感恩毛主席帶領戰士們挖水井,那么,在學習或者生活中你最應該感恩誰呢?課堂上孩子們紛紛舉起小手說出了自己真正的心聲,最后在一首“感恩的心”的歌曲聲中,孩子們的“感恩情懷”再次受到感染,也深化了德育教育的思想。由此看來,筆者的這一用心良苦的拓展,激發了孩子們感恩的思想,孩子們也懂得了“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之理,培養了孩子們良好的道德素養,順利地實現了德育教育的新目標。
教學無止境,則德育教育無止境。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有計劃地滲透德育教育是教育之所需,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們任重而道遠。“教書必先育人”,而道德教育的方法卻很多,如何在教學中將教書與育人巧妙地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塑造起學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行,這就更多時候需要我們教育者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勇于嘗試,不斷改進。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筆者會一如既往地在教學中探索滲透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為了教育事業“不忘初心,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