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民營經濟從一開始產生就得益于市場的力量,能有今天的大發展也是市場化改革的必然結果。我國民營經濟的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將會發生很大的變化,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國民營經濟的發展。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探索民營企業的發展之路顯得尤為重要。
非公有制經濟為我國的國家建設、增加居民就業和收入、改善生活質量作出了突出貢獻。我們國家從1984年成立第一家民營企業開始到現在中國的民營企業已經發展到2500多萬家,短短的三十幾年,中國的民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尤其是十八大以后,一大批民營企業迅速壯大,比如阿里、騰訊、蘇寧、華為等等。截至2017年年底民營企業創造了全國60%以上的GDP、80%以上的就業崗位和一半以上的稅收。民營企業在改善民生方面實際上已經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截止到2017年年底,民營經濟在GDP中的占比超過了60%,就業占比超過了80%,稅收占比超過了50%。
中研普華研究員薛圳揚表示,民營企業發展的優勢在于,民營企業具有完全的市場導向,不僅具有靈活性,表現在與此相適應的投資,生產,銷售,分配等各個方面,而且企業內部產權清晰。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民營企業成為其中極具活力的一部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提出了“支持民營企業發展”“認真解決民營企業反映的突出問題,堅決破除各種隱性壁壘”,這對民營企業的發展無疑是利好。其實早在過去的五年中,中央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稅費減免力度,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提升國際競爭力。
盡管如此,提到如今的民營企業,薛圳揚還是提出了一些不足之處,他說:“大部分民營企業還是缺乏長遠的戰略目光,缺乏核心競爭力,企業內部缺乏正確的人力資本管理概念,沒有形成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我國目前的民營企業大都選擇了家長式管理模式,實行集權化領導,專制化決策,導致企業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其實就當前我國民營企業而言,除了自身規模較小和競爭力不強外,在現階段經濟增速換擋和國際競爭加強的背景下,民營企業發展依舊面臨著不少的障礙。
具體來看,首先在金融資本“脫實向虛”的情況下,許多民營企業專心致志干實體和轉型升級的積極性不高,真正用在研發投入上的資金更少,同時在勞動力和環境等要素成本走高的雙重擠壓下,民營企業盈利的難度加大。其次,民營企業轉向其他高回報領域則面臨著市場準入限制,仍然受所有制的歧視和偏見,民營企業發展特別是在各種生產要素獲取和進入壟斷領域等方面,不能得到一視同仁和平等對待。此外,在國有壟斷行業領域,民營企業真正參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積極性不高,擔心企業利益難以得到有效保護。融資貴融資難的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圍繞民營企業第一桶金爭論仍令民營企業家不敢開拓創新。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劉向東表示,未來民營企業發展的方向將會更加市場化、合規化、國際化,國際競爭力進一步提升。為此支持民營企業成長,一方面要營造風清氣正的新型政商關系,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保護私有產權不受侵犯。另一方面應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為企業家營造寬松環境,用透明的法治環境穩定預期,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特別是采取各種減稅降費、融資支持、知識產權保護等政策,引導民營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努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
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提出,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處理好政商關系,是非公經濟領域統戰工作的重要任務。積極探索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即“以‘親’展作為、以‘清’明底線、‘親’‘清’促發展”,構建起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實現了非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兩個健康”發展和成長。對領導干部而言,所謂“親”,就是要坦蕩真誠同民營企業接觸交往,特別是在民營企業遇到困難和問題情況下更要積極作為、靠前服務,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多關注、多談心、多引導,幫助解決實際困難。所謂“清”,就是同民營企業家的關系要清白、純潔,不能有貪心私心,不能以權謀私,不能搞權錢交易。融合“親”“清”。一是發揮好黨建的政治引領。積極探索創新“黨建+”工作新模式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二是讓民營企業家有更多獲得感、安全感,提振民企發展信心。三是做好民營企業家的政治安排。發揮民營企業家在參政議政中的重要作用,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中的協同作用,指導民營企業家積極參政議政,作出應有貢獻。

薛圳揚表示,在制度建設推動反腐進入新常態的形勢下,企業家在政府官員中的“保護傘”日益受到壓制,商人行賄也將面臨更嚴峻的執法環境,這些都推升了舊的政商關系的經營成本;加之市場配置資源能力和空間的增加,職業經理人與企業家二代更現代化的管理思維,這些都說明我國的政商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賄賂換取資源的舊政商關系成本太高、大勢已去,企業需要更能規避風險、更有利于企業長遠發展的新型政商關系。
談及未來,薛圳揚還表示,企業為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既是影響經濟走向的重要力量,也是經濟形勢變化的感知者和被影響者。而在這樣一個新時期,民營企業要生存發展、有所作為,就必須堅定信心,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效益。民營企業家走進新時代的抓手就是“創新”,企業家精神的靈魂就是“創新”,這也是企業家精神區別其他職業精神的地方。對民營企業家而言,應積極主動同各級黨委和政府及部門多溝通多交流,講真話、說實情、建諍言、滿腔熱情支持地方發展,這就是“親”。潔身自好、走正道,做到遵紀守法辦企業、光明正大搞經營,這就體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