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載著現代人對純天然、無添加產品的美好期待,手工產品廣受追捧,在為情懷埋單的同時,我們還應該關注這些食品的安全和品質。
不知從何時起,號稱純手工、無添加的食品開始走進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緊俏。對于食物來說,若是加上“私房”“手作”之類的名頭,立馬開始變得珍貴起來,讓平凡食物有了不凡來路。
不凡的來路也意味著價格的不凡。現在,有很多打著手工、網紅旗號的食品非常火,曾經在朋友圈風靡一時的“古法熬制”“手工制作”號稱能夠美容養顏、治療不孕不育的紅糖,價格一度被炒到了200多元一斤。
這些所謂的純手工無添加食品忽然火得讓人摸不著頭腦。
網上搜索關鍵詞“自制食品”,結果搜索到數千件寶貝,這些自制食品包括餅干、蛋糕、巧克力、驢肉干、臘肉、芝麻醬、面粉以及全國各地多種風味小吃,交易十分紅火。“手工”食品緣何受到人們的如此歡迎?《新產經》認為,更多的是因為這些手工食品承載著現代人們對遠去的田園生活的美好向往以及對手工制作的情懷所致。
比如在網絡上爆紅的日本堅持手工做米飯50年、被稱為“煮飯仙人”的村嶋孟,煮出的白米飯倍受食客追捧,食客在接受采訪時說,吃他做出來的米飯會讓自己有種幸福的感覺。事實上,食客們對于“手工米飯”的追捧,與其說是因為米飯的口感出現了什么奇妙變化,不如說是出于對“煮飯仙人”認真做米飯這件事的尊重。換而言之,他們吃的也許是一種情懷。
不難發現,售賣情懷已成為現在食品走紅模式必不可少的關鍵,如喜茶以小清新為賣點;喪茶以“毒雞湯”為賣點;WIYE冰淇淋和烏云冰淇淋以少女心為賣點;阿大蔥油餅和夢花街餛飩以童年弄堂傳統味道為賣點……年輕人追求新鮮感和外在,賣方抓住了這一特點,以精美的造型和新潮的名字打動顧客,符合了年輕人的審美趣味。售賣“情懷”以迎合當下年輕人的喜好,可以說是商家屢試不爽的營銷技巧。
除此以外,“手工”之所以走紅還緣于人們對“工匠精神”的誤解。2016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出現的“工匠精神”,喚醒了大眾對于工匠精神的無限敬畏和推崇。也有許多人表達了對“匠人精神”的肯定,很多產品甚至搭起了順風車,也給自己打上“工匠精神”的標簽,一夜之間滿大街都是匠人,一個賣煎餅的小攤上都開始自詡其煎餅為匠心獨作了。
在大范圍爆炸性的使用中,“工匠精神”演變為一個空洞的口號。人們普遍開始出現對機械化批量生產的產品表示不信任,對傳統手藝卻吹捧有加。如今的自制食品供不應求,更多的是像“奢侈品”一樣,具有了社交屬性。現代都市人不惜花費更高的價格購買所謂的無添加的健康食品,不僅為了尋求心理上的安定,也為了展現自己的生活品質。
但這種思維的誤區在于,很多人把工匠和工匠精神混為一談了。然而,所謂的“工匠精神”真正的重點是在于“精神”,并不為手工業者獨有。“工匠精神”其實可以理解為,以匠人之心,一絲不茍地做某件事情,既不是拋開現代工業文明,也不是獨尊手工生產,過度注重形式,而不講求結果。
01純天然≠更營養 未經相關檢測,或含有害物質
02無添加≠更安全 容易腐爛變質,很難保證品質
03手工的≠更好吃 備受人們青睞,也許只因情懷
04去偽=存真 用責任讓傳統與現代共存
過去數十年間,工業化帶來的巨變,展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機制,推動著整個社會的演變。手工作坊式的生產模式轉變為以機器為主要工具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工業化食品生產既幫助人們實現了低成本的餐桌自由,更提高了食材的產出比和勞動生產率,解放了無數勞動者的雙手,無疑是社會發展進步的一種體現,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人們對手工食品的熱捧,也是對食品工業發展的一種藐視。
而現在的“手工”食品開始復興,人們過度信任“傳統工藝”“純手工”“無添加”等產品,這種消費心理并不可取,因為很多“傳統工藝”本身就不安全,比如用含鉛配料做松花蛋、用硼砂處理米粉和粽子,用含鉛小轉爐爆米花,用硫磺熏果脯蜜餞,這些都是自古以來的“傳統工藝”。
此外,自制食品絕大多數屬于預包裝食品,在專業人士眼中,這其中不少都是違法的“三無”產品。
一個合格的食品生產者至少要擁有食品生產許可證、食品衛生許可證、健康證、營業執照、產品質量合格證等各種證件。如果自制食品的賣家不具備上述證件,就不具備相關生產資格。
此外,按照相關法規要求,所有食品生產企業必須經過強制性檢驗,合格之后且在最小銷售單元的食品包裝上貼有相關標簽,無標簽的預包裝食品是禁止銷售的。標簽上應該明確產品名稱、規格、凈含量、生產日期、成分或者配料表、生產者的名稱、地址、聯系方式、保質期、產品標準代號、貯存條件、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在國家標準中的通用名稱、生產許可證編號等信息。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自制食品又大多是在線交易又以朋友圈發布居多,甚至許多人還把自制的粽子拿到朋友圈叫賣,銷量不錯,似乎也沒有人在乎其是否存在隱性風險等。這種方式雖然為消費者帶來了便利,但由于網上銷售食品的門檻太低,導致很多有質量問題的食品混雜其中。并且很多自制食品的賣家一人身兼多職,從客服、采購、生產、配送全是一個人來承擔,進銷貨情況較為混亂,由于信息不對稱,很多賣家身處異地,這給消費者網購食品的維權帶來不小的難度。
時下,自制食品已在特定人群中形成了一種消費時尚。自制的減肥餅干、自磨面粉、自制蛋糕,甚至自制香腸、自制芝麻醬等等品種繁多,購買者更是不少。但手工自制就代表著更健康?更安全?更好吃?《新產經》則認為,大眾還是需要理性看待該事物。
我們必須認識到,純天然并不等于好,無添加也不等于健康。工業本身所蘊含的生產能力和知識積累是關系一國經濟長期發展績效的關鍵。工業特別是制造業不僅是技術創新的主要來源,而且還是技術創新的使用者和傳播者。
此前就有專家指出,純手工食品除了營養并不占優之外,手工食品還可能因為沒有經過相關檢測,而含有一些有毒有害物質。例如壓榨花生油,土法壓榨花生油由于精煉環節少,因此那種花生油聞起來特別香,但黃曲霉素超標的可能性也非常高。而正規企業加工的花生油,由于從原料就有嚴格的把關措施,加上加工、檢測工藝標準,有多個環節管控,質量更有保證。
總而言之,消費者在購買自制食品時,對于食品流通許可證問題、保質期問題、質量標準問題、有無過敏源等這些都是要考慮的,不能盲目迷信所謂的純手工抑或無添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