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評論員
全國“兩會”期間,住房問題仍然是焦點問題之一,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其中,最牽動人心的是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住房政策的新部署。
在“更好解決群眾住房問題”部分,政府工作報告用200字左右從住房保障、房地產市場調控、住房供應體系及住房制度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用語質樸,措施務實,充滿新意。
第一,啟動新的三年棚改攻堅計劃。由于全國城鎮還有幾千萬人居住在條件簡陋的棚戶區,為了改善這部分群眾的居住條件,需要持續推進棚戶區改造。從2015年開始,我國啟動實施了棚改三年計劃,即三年內完成棚戶區改造1800萬套。2018年將啟動新的三年棚改攻堅計劃,即2018-2020年將改造各類棚戶區1500萬套,并且要求在商品住房庫存量大、市場房源充足的市縣,進一步提高貨幣化安置比例。根據安排,2018年開工580萬套,占三年計劃總量的39%,雖然改造規模比2017年計劃量減少了20萬套,但占比提高了6個百分點左右。
另外,從建筑工程項目信息管理實踐來看,在BIM技術應用下,信息管理過程還具有信息完本、信息關聯、信息優化和信息可出圖的突出特征。這些信息管理的特征深刻的體現在項目信息管理生命周期的各個方面,并直接影響著工程建設的質量的效益。
第二,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公租房政策的表述有不少新意。其一是要求對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做到“應保盡保”。這既是莊嚴承諾,也是責任與擔當的體現。其二是要求將符合條件的新就業無房職工、外來務工人員納入保障范圍。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曾提出“把符合條件的外來人口逐步納入公租房供應范圍”。可見,今年不僅在對象群體以及進度安排上更加明確,而且非常清晰地將其界定為“保障”。
第三,繼續實行差別化調控。2017年,全國房地產市場調控成效顯現,一線城市和部分熱點二線城市房價漲幅回落,三四線城市房價趨于穩定,房地產市場保持了穩定發展。基于市場發展現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落實地方主體責任,繼續實行差別化調控,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相較而言,今年房地產市場調控的政策要求會更加注重長效機制建設,更加注重繼續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更加注重差別化調控。
第四,完善住房供應體系。今年在住房供應體系的政策要求上有幾方面特點。其一是逐漸形成了一種政策銜接程度較高、租購并舉的住房供應體系,即“支持居民自住購房需求,培育住房租賃市場,發展共有產權住房”。其二是再次明確支持居民自住購房需求。這既是貫徹落實“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又是繼續實行差別化調控的體現。其三是時隔4年再次明確提出發展共有產權住房。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曾提出“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和共有產權住房供應”。包括上海在內的若干城市持續推進試點,取得了較顯著的效果。2017年,住建部發文支持北京和上海兩城市深化發展共有產權住房試點工作。住建部負責人提出:“要及時總結推廣北京市、上海市試點成果,支持引導有需求、有條件的地方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產權住房,進一步完善供應體系,多渠道、多方式解決新市民等群體的基本住房問題。”
(3)利用實地測點檢測:是指利用GPS RTK測定明顯地物點的坐標,將其與DOM相應點的坐標去對比,統計平面位置中誤差,而且計算檢測點的較差。
今年住房工作部署的落腳點還是要按照十九大報告提出的要求,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讓廣大人民群眾早日實現安居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