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
很多人問我:“《論語》這么枯燥,你多大的時候開始背誦?”其實我沒有刻意去背,幼年讀《論語》,總是大人隨口講給我聽。
我四五歲的時候,爸爸帶我參加朋友聚會,他會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你去數數,今天這里有多少叔叔阿姨,又有多少老師?”我“噔噔噔”數一圈,有時八個,有時七個。爸爸又說:“其實這里的‘三不是固定的數字,它表示你會有很多老師。你再去挑挑,看看誰可以當你的老師。”我接著再轉一圈。看到一個阿姨很溫柔,照顧這個,呵護那個,我喜歡。又有一個叔叔,說話高門大嗓,隨地吐痰,不可愛。我回來晃著小腦袋,跟爸爸說:“這個阿姨是老師,那個叔叔不是老師。”
爸爸刮刮我的小鼻子:“阿姨做得好,是老師;你要跟她一樣好,這叫‘見賢思齊。叔叔做得不夠好,也是老師,這叫‘見不賢則內自省。因為你看到他做得不夠好,就會反問自己,我會不會也那么不好,所以他也是老師。”我當即表態:“我才不會像他那樣呢。”爸爸又說:“你覺得叔叔不文雅,是因為有人看著。但是你一個人的時候呢?你會不會也做出不文雅的事呢?”這時,我沉默了。爸爸就哈哈大笑:“古人說‘君子慎獨,一個人的時候你也不能這么做。”
我們常說“因材施教”,要實現這一點,真正開發一個孩子的生命潛能,往往依賴的是家庭教育,而不是社會教育。社會教育教給學生一種確定性價值的認可,家庭教育則帶給孩子可能性價值的開發。如此這般,各持一端,生生不息。為人父母者,常常砥礪精進,時時從容不迫;雖知心懷敬畏,仍將勇往直前。家中人人擁有自信,擁有從容,擁有成長,則三人行,人皆可以為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