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明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術后營養支持。方法 在2013年2月—2017年2月之間,選取該市各醫院收治的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根據營養支持方式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術后進行腸外營養支持,觀察組患者術后進行腸內營養支持,分析臨床應用價值。結果 兩組患者血糖、PAB、Hb、ALB、TSF、AMC情況對比有差異,且觀察組患者的肛門首次排氣時間、營養支持費用均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未出現明顯的并發癥,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術后進行營養支持,可促進患者腸胃功能恢復,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食管癌合并糖尿?。粻I養支持;術后;研究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12(a)-0063-02
糖尿病和食管癌都是一種常見病,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食管癌是一種惡性腫瘤,屬于消耗性疾病,糖尿病是由于人體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功能受損,導致葡萄糖、蛋白質以及脂肪代謝紊亂。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體內兩種疾病相互作用,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研究報道指出,有17%的惡性腫瘤患者伴有糖尿病或血糖異常升高[1]。營養支持是根據營養學原理采取膳食營養措施,提高臨床治療效果。2013年2月—2017年2月該次研究將分析腸外營養支持和腸內營養支持對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術后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市各醫院收治的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根據營養支持方式分為兩組,對照組共有30例患者,男女比例為17:13,年齡區間在47~75歲,平均(65.9±3.6)歲,空腹血糖7.8~21.2 mmol/L,平均(13.3±3.6)mmol/L,血糖病史3~11年,平均(5.2±1.2)年;觀察組共有30例患者,男女比例為19:11,年齡區間在45~77歲,平均(66.1±3.3)歲,空腹血糖7.9~21.9 mmol/L,平均(12.9±3.9)mmol/L,血糖病史3~13年,平均(5.6±1.0)年。根據臨床癥狀、X線鋇餐檢查及纖維食管胃鏡檢查,均符合《食管癌規范化診治指南(試行)》中的相關診斷標準[2]。早期11例,中晚期49例。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術后進行腸外營養支持,術后患者病情穩定即可開始進行腸外營養支持,評估患者的營養情況、應激狀態以及各個臟器功能狀態,根據患者病情實施個體化營養支持,計算每天需要的熱卡量和氮需要量,選擇其他營養添加劑,如維生素、礦物質、胰島素等。腸外營養配方糖脂比60:40,或50:50。當日使用的營養液謹遵醫囑配置,需嚴格按照無菌操作技術進行配置。行鎖骨下靜脈穿刺,置管到上腔靜脈,選擇血流速度快,遠離關節的靜脈。進針角度以15~30°為宜,速度宜慢。留置針應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見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將穿刺針推送0.5 cm。右手固定針帶,左手將外套管沿靜脈走向推入靜脈。打開調節器,見輸液通暢后調節輸液速度。每4 h測定患者血糖,通過調節胰島素用量糾正患者血糖[3]。
觀察組患者術后進行腸內營養支持,腸內營養配方碳水化合物約為總能量55%~60%,脂肪為30%,或采用糖尿病患者準用型腸內營養制劑。配置營養液時應嚴格按照無菌操作,配置后可置于4℃,使用前1~2 h從冰箱取出??蓪颊咝斜鞘改c置管、空腸造口置管、胃造口空腸置管,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以患者痛苦小、并發癥少為宜。搖高床頭使患者處于半臥位,裝好腸內營養泵,懸掛腸內營養標識,檢查輸液器并打開。將腸內營養液輸液器裝在腸內營養泵上,打開營養泵及輸液器開關,排凈空氣。將輸液器于患者的胃管相連接,觀察患者有無不適。每4小時測定患者血糖,通過調節胰島素用量糾正患者血糖[4]。
1.3 判定標準
記錄兩組患者營養支持后1 d、3 d的血糖變化情況,對比兩組患者治療1 d、7 d后前白蛋白(PAB)、血紅蛋白(Hb)、白蛋白(ALB)、肱三頭肌皮褶厚度(TSF)和上臂肌圍(AMC)變化情況。觀察兩組患者術后肛門首次排氣時間、營養支持費用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如惡心、腹脹、便秘、腹痛等。
1.4 統計方法
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x±s)。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血糖及各項營養指標變化情況
治療1 d、3 d后,觀察組患者血糖分別為(7.8±3.2)mmol/L、(6.6±0.2)mmol/L,對照組患者血糖分別為(7.8±3.1)mmol/L、(6.7±0.3)mmol/L,觀察組血糖術后1 d血糖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3 d后,兩組患者血糖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患的PAB、Hb、ALB、TSF、AMC情況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2.2 兩組患者康復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肛門首次排氣時間、營養支持費用均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為出現明顯的并發癥,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3 討論
腸外營養支持和腸內營養支持是現代治療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疾病治療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營養液是由中小分子的營養素組成,包括有氨基酸、脂肪酸、糖類、維生素及微量元素,使用腸外營養支持和腸內營養支持能夠阻止患者營養狀況的進一步惡化[5]。相關文獻資料表明,腸外營養支持和腸內營養支持能夠加速創生愈合、糾正體內酸堿和水電解紊亂,促進正氮平衡,增強患者的免疫力[6]。
通過不同途徑的營養支持,為患者提供營養物質,滿足患者的日常代謝需求,進而調控免疫炎癥反應、支持免疫功能。營養物質不會促進促進腫瘤細胞成長,并且對細胞腫瘤的生長具有抑制作用。營養能夠促進腫瘤細胞分裂,使S期細胞增多[7]。S期又稱為分裂間期,在這段時間與DNA合成有關的酶,組蛋白及其mRNA的含量達到最高點,有利于化療、放療的作用,進而使抑制腫瘤細胞生長[8]。腸外營養支持是指經過靜脈系統為患者補充營養和體液,腸內營養是通過喂養管經胃腸道途徑為患者補充營養和體液。長期腸外營養支持會破壞腸道黏膜的正常結構和功能,造成腸粘膜上皮絨毛萎縮、腸壁變薄,進而導致腸道屏障結構功能減退,容易引起腸源性感染。該次進行營養支持的兩組患者,兩組患者血糖、PAB、Hb、ALB、TSF、AMC情況對比有差異,且觀察組患者的肛門首次排氣時間、營養支持費用均低于對照組,對比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可應用腸內營養支持,效果較好。
[參考文獻]
[1] 卓宜盟,王瑞華,李忠,等.食管癌術后早期腸內、外配合營養支持治療的臨床研究[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7,23(3):332-335.
[2] 李葉,吳麗萍.食管癌合并糖尿病老年術后患者早期腸內營養與血糖監測的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6,33(3):65-66.
[3] 王曉駿,劉雅恬,胡靜雯,等.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術后營養支持的臨床研究[J].中國腫瘤外科雜志,2016,8(6):385-387.
[4] 呂秀娟,陳新,王艷,等.早期腸內營養對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調控及安全性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30):69-71.
[5] 王曉麗,李影,于偉,等.食管癌合并糖尿病病人放療后肺部感染的預防措施與護理對策[J].糖尿病新世界,2015(8):231.
[6] 韓靜,李琴.高齡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胸腹腔鏡手術圍術期的營養支持[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5,32(13):43-45.
[7] 魏起友,趙德惠,李文淵,等.圍術期腸內與腸外營養支持用于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比較[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10):71-74.
[8] 黃慶秋.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4,5(27):327.
(收稿日期:2017-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