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李婷
【摘 要】對于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是高等師范院校改變傳統人才培養模式,面向農村培養符合實際需求的高層次人才的重要措施。農村小學全科教師的基本特質包括農村情感的深厚性、專業知識的全面性以及能力素質的綜合性。
【關鍵詞】農村小學全科教師;職前培養標準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4-0132-01
一、農村小學全科教師的內涵及基本特質
(一)農村情感的深厚性。農村情感,具體指的是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對于農村教育事業的熱愛,以及對于農村兒童發自心底的愛護。其主要的農村情感是指致力于改變農村地區落后的教育水平,大力促進教育的公平性,對每一位小學生具有深厚的感情。
(二)專業知識的全面性。對于農村小學的全科教師而言,需要勝任多個科目的教學,因此農村小學全科教師需要具有全面的專業知識。教師的多學科知識體系,可以幫助小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對小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長遠的意義。
(三)能力素質的綜合性。農村小學全科教師需要適應農村小學實際的教育教學情況,形成特有的教育教學能力、教育管理能力以及自我發展能力。農村小學的規模一般相對較小,一個教師需要身兼多職,在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的同時,還要擔任班級管理工作,以及學校管理工作或者其他方面的工作。同時,教師還需要定期開展班隊活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以及科普活動等,全方面展開教學工作。
二、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標準的指標體系
(一)農村小學全科教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問題。教育部指出,應建立高校與地方政府、中小學(幼兒園、中等職業學校)聯合培養教師的新機制,因此,應該與區縣教育行政部門、地方研訓機構和小學進行合作,高校和各區縣農村小學進行協同和創新,建立“UGIS”人才培養聯盟,具體指“高校(University)—區縣政府(Government)—研訓機構(Institute)—小學(School)”,通過UGIS,完成高校和社會的一體化培養,建立起由于免費定向導致的一系列問題的有效體制。在相互合作的過程中,區縣的教學名師可以走入高校的課堂,使大學課堂內容豐富多樣,進而提高高校大學生的實踐能力。
對于區縣教育局,可以在大學生畢業之前進行錄用考核,從而加強過程的監督和評價,最大程度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對于教育研訓機構(教師進修學院、教科所或教研室),需要提高對學生實習或者見習的培訓以及指導,保證學生實習以及見習的有效性。
根據區縣的要求,高校需要制定嚴格的考核方案,同時定期向區縣及時反饋考核信息,保證各區縣教育局及時掌握學生的表現,做到知人善任。另外,需要打造合適的教育研究平臺,一起研究全科小學教師的培養方案。
通過以上這些措施,才能實現對農村小學全科教師的培養。所以高校要實現農村小學全科教師人才培養計劃,則需要打破以往人才培養封閉的模式,從區縣政府、教育研訓機構,到實習基地、全體教師,都要給予全面支持。
(二)農村小學全科教師人才課程內容的改革問題。農村小學全科教師需要具備全面的知識,因此,在課程設置方面,需要打破以往學科壁壘,以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為核心和重點,對同一學科或者不同學科之間,進行整合和重構,最終形成完整并且合理的學科知識體系。與此同時,需要對農村目前的教育現狀進行改革。在課程教學的形式上,需要改變以往過于側重理論知識的問題,實現學科知識理論與實踐能力的雙重提高。在見習和實習的過程中,開展和農村教育相關的調查研究,保證大學生能夠主動深入了解農村教育,同時了解農村小學教育的現狀,提高大學生對于農村小學教育的感情。對于高校教師,需要進一步深入農村小學,了解農村教育的現狀,尤其是農村小學教師隊伍建設,一步步充實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
(三)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養成性實踐教學問題。養成性實踐教學,是指通過教育實踐活動,幫助學生自主形成某種行為和心理趨向的實踐教學活動。把一名大學畢業生培養成一名合格的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農村小學全科教師的養成性實踐教學活動,培養大學生對于農村小學教師的感情,具備一名小學全科教師所需要的思維模式和能力特點,一步步提高他們的職業理想、職業素質以及社會責任感,最終將其培養成為合格的農村小學全科教師。
參考文獻:
[1]肖其勇.本科層次農村小學全科教師職前培養標準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34(20):28-3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S].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深化教師教育改革的意見[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