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紅/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
后工業時期,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也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更是成為了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呼聲。而生態足跡就是衡量一個地區可持續發展水平的一個最為全面的指標。本文則通過對現階段中國各省生態足跡的研究,并利用SPSS軟件來預測2017年中國各地的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為2017年中國各省制定相應可持續發展策略提供參考。
生態足跡的計算必須基于以下四個基本假設:第一是人類所消費的絕大多少資源及所產生的廢物是可以定點計算和課跟蹤的;第二是絕大多數資源與廢棄物可以用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來衡量;第三是各種生物生產性土地通過均衡因子轉化后,可以采用全球公頃來表示;最后一個假設是在全球公頃為單位的基礎上,各種類型的生物生產土地面積可以累計計算。生態足跡的計算包括了耕地、林地、牧草地、建筑用地、生產性水域以及碳吸收用地這六個土地類型。利用公式:
EF=N×ef=N ∑(αai)=N ∑(ci/pi)
其中,EF為區域總生態足跡;N為人口數;ef為人均生態足跡;α為均衡因子;ai為人均i種消費項目折算的生態生產性面積;i為消費項目類型;pi為i種消費品的平均生產能力;ci為i種消費品的人均年消費量。這樣便可以得出某區域的總生態足跡。本文就利用這樣的方法計算出了中國大陸地區31個省份和直轄市從1990年到2009年二十年間的生態足跡。[1]
在利用生態足跡的水平考察一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狀況,不然要利用到生態承載力。但是由于數據的難以獲得,本文根據現有統計資料,僅獲得了2009年中國各省的生態承載力。但是在生態足跡計算中的若干參數的獲取,本文則是通過調查1991年到2010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和《中國能源統計年鑒》等獲得。在均衡因子的選擇上則利用聯合國2004年《生態足跡報告》中的耕地、林地、草地、生產性水域、能源用地、建筑用地的均衡因子分別取:2.19、1.38、0.48、0.36、1.38、2.19。
對于生態足跡的分析是衡量全國各省對資源的消耗和需求的情況。生態足跡數值越高則表明該地區對資源的需求量越大,相反生態足跡的數值越低則表明該地區對資源的需求量越低。通過利用1990年到2009年全國各省的統計資料,經過公式的計算,可以得出1990年到2009年中國各省的生態足跡。
將全國各省按照時間的順序進行縱向的比較,可以發現全國各省的生態足跡呈現波動上升趨勢。而波動的原因主要受到自然條件和政策性導向的限制。生態足跡不僅變化的幅度大,同時增長的速度也較快。全國年平均生態足跡最慢的地區為重慶市,年平均增長0.024全球公頃,生態足跡增長最快地區為內蒙古,年平均增長1.02529全球公頃。但是中國大陸各省的生態足跡變化基本呈現指數變化趨勢。因此綜上,各地區的生態足跡的變化的速度和幅度均在不斷加大。
將全國各省按地域進行橫向的比較,可以發現全國各省的生態足跡呈現出經濟發達地區的人均生態足跡較低,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人均生態足跡較高的變化趨勢[2]。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科技水平有限,相對而言資源的利用率不高;同時隨著資源存儲量的不斷較少,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導致對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必定將導致人均生態足跡的快速增加。
生態承載力是反應一個地區資源存儲量以及可持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由于數據的限制,僅獲得2009年全國各省人均生態承載力的數據。其中生態承載力最低的為天津市,僅為0.212全球公頃。而生態承載力最高的地區為內蒙古,僅為4.775全球公頃。而生態承載力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只要受到該地區現有資源存儲量的控制,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那么生態承載力較大;資源相對貧瘠或者單一的地區,生態承載力則較小。
通過對中國現階段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的分析可以發現全國大部分地區的生態足跡均大于生態承載力,并有生態足跡不斷大于生態承載力的趨勢,因此全國大部分地區均處在生態赤字的狀態。那么,未來的發展情況將會受到一定影響,可持續發展的水平不容樂觀。

圖1 浙江省生態足跡變化圖
通過對中國各省1990年到2009年的生態足跡數值的變化的觀察,可以發現浙江省憑借自己科學技術等優勢,使該地區的生態足跡水平始終保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因此筆者假設浙江省的生態足跡為全國各省生態足跡的最低值。(見浙江省生態足跡變化圖)。通過對浙江省生態足跡的折線圖可以發現浙江省的生態足跡的變化呈現出水平的線性變化其實,因此,通過計算浙江省的平均值來作為2017年浙江省的生態足跡,也作為全國2017年各省的生態足跡變化的最低值。則江蘇省2017年的生態足跡預測值為0.5573全球公頃,該值也同時作為全國各省2017年預測生態足跡的最低值。
通過對中國各省1990年到2009年的生態足跡的數值變化得觀察,1990年內蒙古自治區的生態足跡相對較高,但在2009年為全國最高,且增長變化的趨勢相對較快。[3]而造成這一現象出現的只要原因是由于內蒙古地區人口數相對較少,且對資源的需求量由于所處地域的特殊性而不斷增加所導致的。因此通過預測內蒙古自治區的生態足跡可以最為全國各省2009年生態足跡發展變化的上限。因此,通過SPSS的線性回歸,利用指數線性變化模型來預測,在顯著性上,P=0,且P<0.05;且R=0.959,接近1。故內蒙古的生態足跡變化符合指數線性增長。通過預測,內蒙古的人均生態足跡若保持現階段增長速度變化,在2017年內蒙古人均生態足跡將超過25全球公頃。

圖2 內蒙古自治區生態足跡變化圖
通過對全國各省2017年生態足跡的最低值和最高值的預測,全國各省生態足跡的變化介于0.5573全球公頃到25全球公頃之間。但是生態承載力由于大量的數據無法獲得,因此利用2009年全國各省的生態承載力作為2017年全國各省的生態承載力。[4]而一個地區的生態發展水平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主要體現在該地區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的大小之上。故筆者利用預測的2017年全國各省生態足跡的變化區間與全國各省的生態承載力進行比較,判斷各省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可見全國各省到2017年仍然全面處在生態赤字的狀態,而且生態足跡要遠遠大于生態承載力,可見全國各省的可持續發展狀況不容樂觀。
治理大氣污染。加快能源結構調整,加快城鄉天然氣管道延伸工程,提高天然氣使用比例。推進城市揚塵防治,加強對建筑、拆遷和市政等施工現場的揚塵污染防治。
治理水污染。加強重點企業及開發項目的環境監管,展排污權有償使用與交易。進一步完善管委會、社區、村居三級河長責任制,建立日常巡查機制,對非建成區排水提出解決方案,落實河道各種日常維護管理措施。在全面摸底排查的基礎上,將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態修復等措施,加大黑臭水體治理力度。
治理垃圾圍城。建立健全垃圾收集-運輸-處理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瑤海區實際的垃圾集中處理系統。進一步推進環衛保潔市場化改革,全面推行環衛保潔、綠化管養和市政管理“三位一體”的市場化運作模式,深化生活垃圾收運一體化改革,進一步提高環衛保潔機械化能力。[5]
完善綠地系統,提高綠化的整體水平,實施景觀生態工程。瑤海區中大量的回遷小區往往是一種安置性小區,其中綠化面積往往很難達到居民的預期值。那么加大對周邊公路的行道綠化,加強對綠化的養護;同時加強對小區周邊廣場和公園的綠化,開展綠化大會戰。在總體綠化面積、綠化投資、增加速度等指標保持全市前列。堅持綠量和品質并重,打造精品綠化為重點,持續實施小區和空地綠化提升和改造的原則。
嚴格資源節約門檻。新建項目必須符合《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7年)中關于產業定位要求,避免產業轉移中的資源浪費和污染擴散,嚴禁國家明令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產能力轉入。強化冶金、化工等重點行業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采用清潔生產工藝和設備,單位產品的能耗、物耗和污染物的產生量、排放量應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開發區內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執行率均達到100%。
建設低碳中國。啟動低碳社區建設,加強低碳理念宣傳,改變居民行為模式,降低能源消耗。引導居民綠色出行,減少碳排放。強化從生產源頭、生產過程到產品的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加強綠色低碳產品的推廣與應用,提高生產比例和市場占用率,列入政府優先采購目錄。深入開展反過度包裝、反食品浪費、反過度消費行動,推動形成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
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案可以說是各種各樣,但是真正能夠決定各個城市不同的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案卻取決于各個城市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通過對中國大陸各省的生態足跡的預測,發現各省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并不容樂觀。因此,降低各省的人均生態足跡,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合理配置資源,是資源的使用與人口的分布相適應是未來中國各省經濟發展及未來建設的重要前提。
參考文獻:
[1]姜洋.合肥市生態城市建設的發展策略和實施途徑[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4.
[2]王蓉.“五位一體”視野下的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4.
[3]周英.城市化模式研究——以河南為例的分析[D].西安:西北大學,2006.
[4]魯加旺.合肥市自主創新政策環境優化對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5.
[5]陳新.關于兩型社會的思考[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