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錦志 趙輝軍 彭長龍
(1.零陵區黃田鋪動物防疫站,湖南永州 425000;2.零陵區動物衛生監督所,湖南永州 425000;3.零陵區動物疾病控制中心,湖南永州 425000)
近年來,隨著養殖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零陵區規模化養豬發展迅速,成為當地的重要產業之一。仔豬球蟲病是仔豬最常見的危害較嚴重的疾病之一,球蟲病在仔豬中時有發生,臨床上以腹瀉,糞便黃白色,呈液狀或糊狀,偶爾可見便血,消瘦,生長緩慢、消瘦為主要特征,引起較高的發病率,發病率可達50%~75%,有的全場暴發,輕者導致消瘦,生長速度下降,耐過者成年豬為長期帶蟲者,嚴重者可因脫水而死亡,一般情況下死亡率不高,但有時可達75%~80%,給當地的生豬養殖業發展帶來較大影響。為摸清零陵區規模化豬場仔豬球蟲的感染情況,筆者于2017年1~4月對零陵區規模化豬場仔豬球蟲感染情況進行了初步調查,以期為當地仔豬球蟲病的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以零陵區黃田鋪鎮、珠山鎮、梳子鋪鄉、石山腳鄉、富家橋鎮等5個生豬主產鄉鎮為調查點,在30個不同飼養規模的養豬場中對不同日齡階段仔豬分別隨機調查。
2.2.1 糞便采集:每個規模豬場分別隨機采集不同日齡段(1~10日齡仔豬、11~20日齡仔豬、21~28日齡仔豬、29~50日齡斷奶仔豬)的新鮮糞便各10份,每份不低于5g裝入干凈的西林瓶中,標明編號,記錄年齡、健康狀況、用藥情況及養殖場飼養衛生條件等,帶回實驗室檢查。
2.2.2 實驗室鏡檢:采用飽和鹽水漂浮法和Mcmaster’s法鏡檢,逐份檢查克糞便卵囊數(OPG)并計算感染率[1]。每份糞樣稱取2g放入量杯中,先加入38%的飽和氯化鈉溶液10ml并用玻璃棒搗碎攪勻,再加入飽和氯化鈉溶液定容至60ml。經60目銅篩濾去糞渣后,將濾液加入麥克馬斯特蟲卵計數板中,放在顯微鏡載物臺上靜置3~5min后用低倍(10×10)顯微鏡下觀察,逐份檢查糞便中球蟲卵囊情況,計算球蟲感染率和感染強度(OPG=全部計數室蟲卵數/計數室個數×200)。
2.2.3 尸體剖檢:采用寄生蟲學剖檢法對死亡的仔豬進行剖檢,觀察病理變化。
3.1.1 不同年齡段仔豬球蟲感染情況
本次共調查了零陵區5個鄉鎮30個規模化豬場,采集糞樣1200份。結果顯示,調查場仔豬球蟲平均感染率為62.3%,其中以11~20日齡仔豬感染率最高,其感染率為76.3%,21~28日齡仔豬感染率次之,其感染率為69.3%。具體不同年齡段仔豬球蟲感染情況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段仔豬球蟲感染情況
3.1.2 不同飼養規模化養豬場仔豬球蟲感染情況
本次調查的30個規模養豬場中,年出欄1000頭以下的12戶,年出欄1000~2999頭的8戶,年出欄3000~4999頭的6戶,年出欄5000頭以上的4戶。調查結果表明,年出欄1000頭以下的規模化養殖場感染率較高,達71.0%;年出欄5000頭以上的養豬場感染率相對較低,為50.3%。具體不同飼養規模養豬場仔豬球蟲感染情況見表2。

表2 不同飼養規模養豬場仔豬球蟲感染情況
調查表明不同日齡段仔豬球蟲感染強度有所不同,1~10日齡仔豬的感染強度較低,平均為6.2×103;11~20日齡的仔豬球蟲感染強度較高,平均為3.6×104。具體不同日齡段仔豬球蟲感染強度見表3。

表3 不同日齡段仔豬球蟲感染強度情況
病死仔豬主要是空腸和回腸的急性炎癥。剖檢時,腸黏膜面上被覆大量黏液,黏膜水腫、充血和白細胞浸潤,結果使腸黏膜顯著增厚。黏膜常發生點狀出血,尤其是空腸后部及回腸黏膜的皺褶部。腸道內含有混雜黏液和少量稀粥樣物。但在臨床上有些病豬的糞便變化不明顯,可能是由于球蟲在腸黏膜上皮細胞內發育,常引起受侵襲的細胞死亡后,腸腺和表面的上皮細胞脫落,絨毛上皮則可發生代償性增生之故。此外,腸黏膜上常覆有厚層假膜,此時,糞便內常常混有纖維素碎片。
腸道的組織學變化特點是腸黏膜上皮細胞壞死脫落,其程度因球蟲的數量、繁殖速度而不同。腸腔上皮細胞多含有不同發育期的球蟲,含有球蟲的壞死上皮細胞脫落入腸腺腔內,形成很多細胞碎屑。當上皮脫落后,于固有層及腸腺腔內即有白細胞浸潤,其中含有多量嗜酸性粒細胞。
(1)本次調查表明,零陵區規模化養豬場仔豬存在普遍的球蟲感染,所調查的30個規模養豬場的仔豬球蟲感染率為62.3%,年出欄1000頭以下的規模養豬場感染率達71.0%,這應該與其飼養條件和環境衛生較差有關。
(2)根據調查的1~10日齡仔豬、11~20日齡仔豬、21~28日齡仔豬、29~50日齡斷奶仔豬4個日齡階段,表明不同日齡段的仔豬均有感染情況,以11~20日齡仔豬的感染率和感染強度最高,其感染率和感染強度分別為76.3%和3.6×104,1~10日齡的仔豬感染率和感染強度最低,其感染率和感染強度分別為46.0%和6.2×103。
(1)零陵區規模化豬場仔豬存在普遍的球蟲感染,可能與飼養管理,欄舍濕度,消毒落實不到位,保健用藥時濫用或誤用藥物有關,增加了球蟲的耐藥性,造成仔豬長期感染,應引起養豬場的高度重視并納入疫病綜合防治內容。
(2)球蟲以11~20日齡仔豬易感,出現高死亡率和明顯癥狀。1~10日齡仔豬發病及死亡率相對較低,耐過2周后即可康復[2],獲得較強的免疫力。而成年豬或種豬一般不表現臨床癥狀但可持續向環境中排出卵囊,成為重要的病原攜帶者[3]。因此,在積極治療發病仔豬的同時必須重視成年豬和種豬的球蟲防治。
(3)調查中發現,規模養豬場多數使用了百球清、球蟲清等藥物進行預防,但球蟲感染情況仍然較為嚴重,這與部分養殖戶的不規范使用藥物和球蟲耐藥性有關。
(4)球蟲的防治應采取綜合措施。一是建立嚴格的衛生防疫制度,實行全進全出,堅持每日清掃糞便,定期消毒和火焰噴燒。二是加強球蟲檢測。可依托縣級獸醫實驗室開展糞便球蟲卵囊檢測,針對不同種類和感染強度決定是否用藥。三是堅持科學用藥。篩選有效藥物進行預防和治療,同時注意連續用藥和聯合用藥及藥物的定期輪換,提高使用效果,防止產生耐藥性。
(5)對規模豬場仔豬球蟲種類有待于進一步鑒定。
參考文獻
[1]孔繁瑤.家畜寄生蟲學(第二版)[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1997:337-341.
[2]陳紅玲,藍天,陳小強,等.廣東集約化豬場仔豬球蟲感染情況初步調查[J].養豬,2007,(1):39-40.
[3]菅復春,劉光輝,趙金鳳,等.河南省部分地區仔豬球蟲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畜牧獸醫,2005,(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