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凌德
國家主席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發揮內地和香港各自的科技優勢。根據這一重要指示精神,科技部、財政部日前宣布讓港澳高校和科研機構參與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獲批項目的經費將跨境撥付到港。這些重大利好消息令香港各界備受鼓舞,輿論稱,這將為香港科研界注入一劑強心針。
香港與內地科研合作的重大突破
據香港《星島日報》15日報道,2017年6月,24名在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給習近平寫信,表達了報效祖國的迫切愿望和發展創新科技的巨大熱情。習近平對此高度重視,作出重要指示并部署相關工作。他強調,促進香港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支持香港科技界為建設科技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習近平指出,香港擁有較雄厚的科技基礎,擁有眾多愛國愛港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這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強調,要重視香港院士來信反映的問題,抓緊研究制定具體政策,合理予以解決。
報道稱,目前,在港兩院院士反映的國家科研項目經費過境香港使用、科研儀器設備入境關稅優惠等問題已基本解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已對香港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港澳伙伴實驗室直接給予支持,并在試點基礎上,對國家科技計劃直接資助港澳科研活動作出總體制度安排。
香港《文匯報》15日報道稱,根據科技部、財政部14日印發《關于鼓勵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參與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組織實施的若干規定(試行)》通知,多項鼓勵香港科研機構的措施將予以試行,包括港澳特區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可通過競爭擇優方式承擔中央財政科技計劃項目,獲得項目經費可直接支付到香港高校及科研機構,同時會積極邀請港澳科學家參與“中央財政科技計劃戰略咨詢、項目管理和驗收評估等工作”。
“這些都為香港的科技界帶來極大鼓舞”。香港特區政府發言人14日回應稱,感謝習近平主席親自作出批示及中央政府的支持,相信將為香港科研界注入更多動力,更有助香港發揮科研及國際化優勢,助力發展大灣區成為國際創新科技高地。
學者感慨“英雄有用武之地”
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羅范椒芬認為,習近平的指示有兩個重點,一是將香港定位為國家的國際創科中心,二是高度評價和肯定香港科研能力,加上讓內地科研資金可流入香港,對香港創科發展大有幫助,因為香港始終只是700萬人口的地方,科研應用面不及全國,現在國家科研項目能讓香港機構參與競投,會豐富香港創科生態圈,創造更多創科職位,年輕研究人員出路會更廣。
據介紹,有三個問題長期困擾著香港科學家,即:參與國家科研不易;有關科研經費很難過境香港;香港院校就算在內地設立科研機構,在內地購買設備也不能享受稅收優惠。此次聯名信的發起人、身兼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香港科學家陳清泉表示,香港匯聚國際科研人才,但一直過分依賴金融產業,令創科發展落后,如今亦是“亞洲四小龍”中唯一不以科技為支柱產業的經濟體;而港府在2016年至2019年3年來撥款給八大院校的總經費(179億港元),更不及清華大學2018年一年的經費(269億元人民幣),難以挽留人才。國家科研項目經費可以過境香港使用,凸顯了國家高度重視香港創科發展,充分顯示“一國兩制”下,內地與香港是一家人,攜手促進國家創科發展,更可令香港學者“英雄有用武之地”。
參與聯名信的香港科學家唐本忠稱,政策的出臺讓香港科研人員歡欣鼓舞。“香港的人才非常多,有一大批科學家想為祖國的科學研究做貢獻,我們現在有了更多的渠道和更靈活的科研經費使用方式,真的是如虎添翼”。
期待擔當大灣區牽頭角色
香港《明報》15日稱,這是國家“十三五”規劃中,將香港定位成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之外,國家支持香港成為第四個面向世界的國際中心,并預示著,快將公布的大灣區規劃中,香港在區內的創新科技發展擔當牽頭角色。香港《經濟日報》15日引述消息人士的分析稱,近期中美貿易戰,美國要壓制中國發展,高科技產業是重點,中央對大灣區寄予厚望,希望香港、澳門和廣東三地加強合作,把大灣區打造成國際創科中心。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洪為民表示,香港有科技人才,也有很強的科研能力,但受自身條件限制,將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比例很低,這次習近平的指示是香港科技發展的東風。香港《星島日報》15日的社論稱,香港向來具有背靠內地面向世界的優勢,對國際人才有吸引力。香港資源流通自由度遠勝內地,又有多所國際一流大專院校,不少機構信賴香港的法律保障,而無論海外或內地來港的人才,都容易適應香港的生活方式。此外,香港因有“兩制”之利,部分國家對輸出敏感高科技設備來港的限制,比輸往中國內地更寬松。對中央來說,香港善用這方面的條件進行科研,也可對國家的整體發展作出貢獻。▲
環球時報2018-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