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喆
最近,國內企業遭到的非難似乎有點多。既有網約車平臺接連被爆負面消息,也有老牌保險企業因為海外業務能力不濟而遭到輿論的差評。
即使在最近幾起惡性事件之前,“討伐”該網約車平臺的文章已不在少數,如指責殺熟加價、司機態度惡劣等。而且,這些“惡行”的出現,基本上是在合并了其他競爭對手之后。如果說,服務不到位是人們抱怨的主要原因,倒不如說,人們更為驚訝的,是網約車平臺從市場化的“破冰者”,搖身一變,成為新的反市場化“壟斷者”。倘若如此,無非是借“共享經濟”的概念炒作一把,拿到一塊新的交通租賃運營牌照。從一場“壟斷”到另一場“壟斷”,市場化的路徑并未因此打開,也就難怪產品和服務水平,還是在封閉市場時代。
與該網約車平臺一起上頭條的,還有國內老牌保險和科技企業。它們的市值都很大,據說都算得上是全球的“強者”。但事件暴露出來的是它們管理運營能力不強,國內盈利、海外虧損,雖被稱作跨國公司,可不過是一家完全靠中國市場支撐的企業。海外有機構、有人,可是沒有企業賴以生存的東西——管理與盈利。
除了“走出去”確實不易,我們也應看到,這些“大而不強”的公司,之所以能夠“大”,與中國消費市場基數龐大有關,也與它們在國內所受到的“超國民待遇”有關。由于前者,它們單靠中國市場就可以相對輕松地吃飽飯;由于后者,它們中的一些已經喪失了正常運營的能力,喪失了服務市場的意識。這些企業和相關管理部門一起“安于現狀”,形成了拒絕市場挑戰的“小圈子”。
只是,時代在發展。人們將全球的服務進行對比,會發現差距是巨大的。無論“保護”得多好,能夠力挽狂瀾的只能是尊重市場、擁抱市場的雙臂。反之,市場拋棄你的速度比你拋棄它更快。
我們的管理和監管必須改變思路。以網約車為例,現在是既想拿過去管理傳統出租車的辦法來進行約束,又因傳統辦法難以覆蓋新問題而放任問題。結果到了矛盾集中爆發時,便運用行政力量“約談”,責令企業改正。然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能稍許延緩矛盾,直到下一次問題爆發。其他行業的管理又何嘗不是如此。企業固然有責任,但外部性因素只能由公共部門來調節,市場秩序只能由公共部門來主導。新時期的新經濟發展,需要現代化的治理辦法,相關管理部門的思路、意識和方式,一定要跟上和超越經濟發展、時代需求及市場需要。▲
(作者是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首席經濟學家)
環球時報2018-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