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樹東
當“后工業化”一時成為風潮,“第三產業”和“金融創新”成為一些人吸引資金的風口,研制自主芯片的艱難也讓國人看到中國經濟暴露出來的短板和風險。
必須承認,通過對外開放和積極參與全球化,中國經濟得到了比以往更多的機會,也為中國的發展帶來了更大的活力。但市場與計劃一樣都存在短板和風險。不少人認為,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秘訣”就是開放帶來的巨大市場,同時中國也是全球化的天然受益者。但他們沒有認識到,在過去幾十年對外開放和投身全球化的過程中,中國經濟其實遇到過許多由此帶來的問題和風險,我們是在憑借智慧、決心、勇氣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才得以實現經濟的健康、平穩提升。
在解決問題、積累實力后,中國又進一步擴大開放,積極面對遇到的新問題、新風險。這種螺旋式的上升,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真實寫照。中國的對外開放也并非迫于外部的壓力,因為只有發自內心的“希望國家變得更好”才能帶來那份決心和勇氣,直面新的問題和風險。
管控開放中的新風險
工業革命以后,大國崛起都要爭奪海外市場,甚至為了海外市場而大打出手。為什么?因為生產過剩,必須有海外市場。中國可能是唯一一個在崛起過程中,不斷大幅度開放自己市場的國家。我們在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
中國領導人的多次堅定表態,已經表明我們不會停滯開放的腳步。而這也需要管控好開放中的新風險,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發展。
未來幾年我們的制造業將更加開放,外資將來可以獨立設廠。在看到由此帶來種種機遇的同時,也要思考它可能給我們產業進步帶來的一些壓力。思考的目的是為了有利于進一步開放,筆者認為,未來我們可能需要更好地管理下面這些風險:
其一,國外芯片商可直接在中國開工廠,以更加低廉的本土價格進行競爭,給中國自主技術和產業的起步帶來更多的困難。
其二,西方高科技產品由于市場上的壟斷地位,有著非常豐厚的利潤。為了維持在高價值產業的壟斷地位,在中國開廠后,它們會用更高的薪水吸納中國優秀的科研人才。這可能導致我們自主創新人才的流失。
其三,實力強大的外企可能在中國踴躍收購自主創新的企業,甚至是惡意收購中國的自主品牌、民族品牌,減少自己的競爭對手。
其四,在制造業完全開放以后,中外合資企業可能會面臨一些困難。外方尋求獨資,會讓中方在合資企業的利潤和現金流大大下降。
更重要的是:在中國完全開放制造業市場后,由于外資市場占有率的上升,中國政府組織市場、克服市場短板、支持自主創新、進行供給側管理的能力會不會下降?
全球化中的經濟安全
與此同時,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風險也是存在的。這提醒我們,經濟發展要講政治,而這個最大的政治就是經濟安全,就是國家的安全。
全球化是當今潮流,它讓更多國家經濟、技術發展過程中相互聯系,相互依賴。不過,推進全球化也不能輕視經濟獨立和經濟安全。建立在依賴其他國家核心技術基礎上的現代化可能存在隱憂,需要警惕。
如今,西方一些全球化模型討論的是:在沒有民族國家、沒有國家利益與矛盾、沒有國家間競爭的抽象試驗室里,全球資源配置和產業價值鏈配置的可能趨勢。但國家的基本關系就是利益矛盾,這也是美國從立國以來的基本原則。漢密爾頓在200多年以前就講過,沒有經濟獨立和技術獨立,就沒有完全的政治獨立。這一直是美國的一條戒律。
在全球化過程中,一方面我們希望和追求全球資源和價值鏈配置;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在真實的世界里面,我們是無法把國家利益、國家矛盾從全球資源配置的模型中拿掉的。在堅持全球化的時候,我們需要把不同國家的利益和矛盾放回模型中去。讓全球化模型客觀準確地反映我們所處的世界,還原真實的世界。
中國既需要全球化,也需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在國際形勢錯綜復雜的今天,控制好全球化的風險,我們就能更好地運用全球化。
牢牢掌握“國之重器”
觀察一個國家的發展,就如同一部游戲中,只有不斷闖關、升級,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所以,對外開放與推動全球化,都是風險與機遇并存。
未來,我們要防止發達國家利用我們的大幅度開放,讓其過剩產品大規模流入中國,加劇中國自己的過剩,影響中國自己的制造業和其他產業。其實,美國政府干預技術和產業進步的方式非常多。比如,直接介入、大規模補貼、直接注入資金和資源、政府采購、市場保護。特別是后面兩者,非常重要,它可以逐步讓自主技術形成市場規模。一旦形成了市場規模,它就可以用利潤推動科研、推動技術和產品的進步,逐步做大做強。
我們需要管理開放和全球化帶來的風險。筆者認為:首先,要把國家利益、國家安全放在市場原則和全球化原則的基礎之上。
其次,要下決心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把核心技術這些“國之重器”掌握在自己手中。
再次,開放的政策設計要避免簡單地追求全球價值鏈的最大化。企業可以這樣,但國家不能這樣。中國領導人強調“國之重器”,就是國家要突破現有的全球價值鏈,實現我們的產業和技術升級。
WTO總章程的第21條是關于“安全豁免”,即當外國競爭者危害了我們的安全時,我們可以采取非市場手段。我們可以利用WTO的規則,推動開放和全球化健康發展。從機構、法律法規和程序上,對接這個安全條款。美國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建設,在某些市場主體對國家的安全包括國防造成潛在或可能的威脅時(甚至是低概率的可能),這套制度會自動生效。
我們相信,中國有管控種種風險的預案。開放是歷史的潮流,管理好相應的風險,我們就能更好更大地開放?!?/p>
(作者是旅美學者)
環球時報2018-05-16